非凡十年·上海农业篇|交上一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上海答卷”
时光回溯。2007年6月12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上海市金山区,深入村委会、农家乐、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地进行调研,并提出“金山要建设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成为上海的后花园”。自此开始,金山吕巷踏上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征程。
2012年,农业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明确“城市郊区农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农业部第一次以都市现代农业为主题、专门面向大中城市召开的会议,探路都市现代农业的时代使命落在上海的肩头。
如今,从盛夏到初秋,驾车来到被誉为“中国蟠桃之乡”的金山区吕巷镇,不但可以感受到绝美的风景,品尝到可口的水果,还能够感受到如诗画般令人向往的生活。
而这,也成为上海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乡村产业厚积成势
十年来,像金山区吕巷镇聚焦特色果蔬产业和农旅融合一样,全市各涉农区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在全市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寻找自身方位——
浦东新区宣桥镇腰路村,依托238亩的浦商高标准蔬菜基地和380亩的宣桥镇清美蔬菜产业示范基地,都市集约型的蔬菜基地落地生根;随着由由中荷农业创新园、正大崇明300万羽蛋鸡场项目落地,崇明现代畜禽养殖产业和高端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的定位日渐清晰;嘉定外冈的全市第一个粮食生产无人农场,作业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并在实际的农田作业中得以运用……
正是这些探索和实践,奠定了上海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浦东品牌瓜果、松江优质食味稻米产业、奉贤东方桃源、青浦绿色生态立体农业、宝山乡村康养产业、闵行都市田园农业、光明集团现代种养循环产业……上海将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规划建设工作纳入乡村振兴任务清单,全力打造规划定位明晰、资源要素集聚、品牌优势突出、生产方式绿色、技术装备先进、产业融合创新的绿色田园先行片区,示范引领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先行,落子就会更着眼于关键处。
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各涉农区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源怡花卉生产基地等一批现代化农业项目落子沪郊,10余个高标准设施菜田、27个蔬菜“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先正达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农业领军企业在上海布局……2022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社会资本投资122.17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7.34%。
2021年,《上海市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出台,明确构建彰显上海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农村价值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健康养老、文创科创、劳动教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乡村新型服务业写入规划,使乡村产业类型更加丰富。
近几年,番茄、西瓜、水蜜桃、葡萄、羊肉、稻米、草莓等优质地产农产品品鉴评优,已经成为品牌农业服务市民优质生活的推介窗口;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海桃花节、上海菜花节、庄行伏羊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已让乡村成为与都市时尚文化遥相呼应的乡村特色品牌;而以“人才公寓”“母婴康养村”为代表的新业态,已经成为上海乡村从生产型到多种形态并存的生动例证。
上海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还体现在经营模式的创新。
2013年,松江家庭农场模式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上海的“松江样本”以这样的形式载入新中国“三农”发展史册。
在家庭农场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的制度设计下,诞生了机农一体、种养结合等多种家庭农场的类型探索,让农民“职业化”的同时,也为农业经营模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当前,上海正在全市承包地流转基础上,做大做强各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了松江“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公司现代化生产加工”农业绿色全产业链模式和浦东新区“一村一企一联合体”的产业发展模式等典型探索,全市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
科技兴农开花结果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团队的项目《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上海市在农业领域获国家科技大奖重大突破。
今年连续的高温干旱天气对部分地区水稻生长带来一定影响,而作为获奖项目的重要组成——节水抗旱稻却抗住了极端天气考验,收成良好。“旱优73”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
除了节水抗旱稻系列品种,十年间,上海农业科学家、实践者还在种源农业方面,交出了优异的答卷:集香、软、糯于一体的优质稻米新品种“沪软1212”“松香粳1018”,先后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在国内首次选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工业化栽培的真姬菇、杏鲍菇、金针菇品种等食用菌新品种;光明牧业金山种奶牛场、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国家级核心育种场……
优异的新品种诞生,源自丰富的种质资源。近年来,随着上海普查工作的深入推进,上海种质资源的家底越来越清晰:水稻资源保存数量全球最多;生菜资源保存数量国内最多;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香菇、金针菇、灵芝等资源的保藏量在全国领先……丰富的资源,让上海育种科学家们的底气更足了。
十年间,在上海市农业管理者、科学家、实践者的不断努力下,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末的64%增长至2021年末的80.13%,科技已成为上海农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如今在上海,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率先实现“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覆盖;奶牛、生猪良种率全覆盖,水稻和蔬菜良种覆盖率超过95%;农业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应用,重点绿叶菜品种“机器换人”进展明显,劳动生产率提高约80%……
上海农业科研成果丰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体制机制。如果说十年间从未间断的科技兴农项目为科研人员创新研究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上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则建立起了科技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上海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过程中,整合科研、教育、技术推广、企业等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逐步实现“研学产”向“产学研”的转变,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自2010年启动了水稻、绿叶菜、西甜瓜、河蟹等四大产业技术体系试点后,生猪、虾类、果业、花卉、食用菌、鲜食玉米分批立项启动,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基本完善了十大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模式,围绕产业和技术两个核心内容,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为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产业技术体系还推动了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体系的创新探索,全市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公开平台实现转化交易。
从面积看上海农业,毫无疑问称不上“大农业”,但从服务全国的角度审视上海农业,上海农业科技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过去十年,以种源农业为代表的上海农业科技成果和服务,在全国乃至国外遍地开花:节水抗旱稻实现年推广面积约300万亩,并已推广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有“大长腿”美誉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江海21”,已累计在全国16个省市区养殖;每年全国10%的上市商品猪含有祥欣种猪基因;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实现了水稻机械播种成行、成穴的目标,在全国及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大面积推广应用;淡水鱼工厂化繁育成套技术装备取得突破……
上海农业科技还为对口支援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机会。2012年,上海市农科院与当地企业合作,在文山州丘北县建立了紫黑糯玉米绿色生态、无公害丰产栽培和产品加工基地,如今,文山的紫黑糯玉米已发展成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产品;2020年6月,来自上海科研团队的羊肚菌在青海果洛高海拔地区人工试种成功,在全国范围首次创造了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原人工栽培羊肚菌的先例,也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送上又一把“金钥匙”。
服务市民品质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食品安全作为重大的基本民生工程,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平安幸福。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
截至9月份,上海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937家,产品1800个,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达30%。作为典型的“小农业”,上海做到了绿色食品企业数量和产品数量排名全国前列。
落实“四个最严”指示要求,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并举,上海形成了一套“控源头、抓生产、盯上市、强执法、建制度”的方法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上海乡村在数字化转型中,目前已基本建成“1+N+X+数字底座”的数字农业架构,数据库已归集了3.85亿条数据,实现“一图知三农、一库汇所有、一网管全程”。上海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推行“互联网+监管”模式,通过提升生产信息直报系统和“沪农安”监管系统之间的数据联动效率,强化生产档案信息管理,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赋码应用,真正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到了“毛细血管”。
食品安全的课题,对城市来说,既包含质量安全、品质可靠,更包括价格稳定、供应充足。
上海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区长负责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实现“田成方、地平整、土肥沃、路相通、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有效改善农业生产作业条件,为农业高产稳产和高质高效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上海市全年粮食产量93万吨以上,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27.7万亩次,切实提高蔬菜特别是绿叶菜应急保供能力。同时全力以赴恢复生猪生产,完善生猪保险政策,2020年批复的8个新改扩建生猪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年内新增生猪产能10万头。
2022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三农”人跨前担当,主动作为,切实承担起疫情防控的各项责任,为涉农企业开具942张保供证明,市内物资保障车辆通行证3025张,跨省通行证974张;累计抢种蔬菜19.87万亩,上市量30.79万吨,切实在超大城市地产农产品供应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在保障城市供应的基础上,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走好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也是特大城市郊区生态价值的题中之意。
对于上海这座城市而言,近百万亩的水稻,本身就是城市的“绿肺”,而实践者们,也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态与产业的相生相融。
作为上海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得猪肉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松林成为践行松江区“绿色种养”和“生态养猪”两条产业链的实践者代表;位于奉贤区庄行镇的上海群超农副产品产销合作社,以畜禽粪便、水稻秸秆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完善“草-兔(羊)-蚯蚓(鱼)-稻-米”种养结合模式,已基本实现生产基地内部的生态链良性循环。
十年间,上海大力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镇、基地建设,持续推动化肥农药减量,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居全国前列。贯彻“长江大保护”理念,大力实施长江流域退捕禁捕,以中华鲟为代表的长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已成上海都市生态名片。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截至2021年底,全市634家水产养殖场开展绿色生产方式养殖,覆盖水面11.4万亩。
2020年末,上海出台《关于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意见》,明确花卉产业是美丽产业、富民产业,是服务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为上海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
2022年6月30日,上海市现代农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以横沙东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战略基点,服务上海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上海现代农业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上海农业正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新命题、新机会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进一步强化郊区功能,不断展现上海现代农业绿色气质、品牌气质、科技气质、融合气质,凸显乡村经济、生态、美学价值,努力让乡村成为超大城市的亮丽底色。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