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获奖成果>详细内容

获奖成果

低碳型水稻生产技术体系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来源:生态所 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3-01 15:55:00 浏览次数: 【字体:


本项成果针对水稻生产普遍存在的水肥用量较大、温室气体和面源污染排放较高的现状,通过筛选高产低排的低碳型水稻品种、优化缓释肥施肥技术、完善稻田防侧渗工艺和排水悬浮物促沉装置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兼顾高产稳产和污染负荷低排放的低碳型水稻生产技术体系,形成一套低碳型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cd8c1891aea145fdb8ab5d89df4d452b.Jpeg

图一:稻田温室气体减排

主要成果包括:

1)筛选出具有较高产量、较低碳排放的6种低碳型水稻品种(早玉香粳、旱优8号、旱优113号、花优14、秋优金丰和甬优9号)

2)优化了缓释肥施用技术,降低氮肥施用量10%,削减稻田面源污染负荷40%,温室气体减排39%

3)优化了防侧渗工艺并确定最佳埋设深度等相关参数,削减稻田面源污染负荷30%

4)优化了稻田排水悬浮物促沉技术,削减稻田面源污染负荷32-74%

87eae68e9609401bb480361c2328d27b.Png

图二、稻田防侧渗技术应用;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在上海郊区县推广应用了单项或集成低碳型水稻生产技术,推广示范面积累计达到6500亩,其中,低碳型早玉香粳和旱优8号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000亩;优化缓释肥施用技术并降低氮肥施用量推广1200亩减氮10%缓释肥处理净增效益达132.2元/亩;防侧渗工艺推广100亩;促沉装置构建并推广1100亩,建成了两个低碳型水稻生产集成技术示范区合计100亩减少灌溉用水量30-50%,降低氮肥施用量14-25%,削减稻田面源污染负荷30-40%,温室气体排放减少30%,环境与经济效益明显

青村粮食种源研发基地于2015年4月构建了60亩低碳型水稻生产集成技术示范区,集成技术包括铺设防侧渗膜(埋深50cm)、设置6个稻田排水悬浮物促沉装置、采用低碳水稻品种(花优14)和优化施肥技术(应用缓释肥)施肥氮量上海郊区常规施肥量减量14%。区域内低碳型水稻品种不仅获得较高的产量,而且径流污染物输出明显减少,通过防侧渗措施减少灌溉用水量30%,削减稻田面源污染负荷30%,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0%以上,尤其是安装了促沉装置的稻田在匀田、烤田等需要大量排水的时期拦截了大量泥浆,其与未安装促沉装置的稻田排水渠内的泥浆堆积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图),采用低碳型水稻生产集成技术的稻田周边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9afe6a20f10e4d36a210fe90509ab775.Png

图三、稻田排放悬浮物促沉装置


获奖情况: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2017

主持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参加单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完成人员:周胜 付子轼 孙会峰 宋祥甫 刘灶长 沈国辉 诸海焘 刘国兰 邹国燕 陈桂发 温广月 刘福兴 张继宁 周立国 毕俊国 刘长娥 刘娅琴 孔德艳

 

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农田排水口的污染物促沉净化装置

专 利 号:ZL201410243370.8

  介:发明用于农田排水口的径流水中污染物促沉净化,装置能够实现对农田排水污染物的原地处理,同时所用材料没有任何生态风险,且设计简单,占地小,成本低廉,运行维护成本低。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