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新闻动态

我院主持制定的《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减排与核算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来源:张鲜鲜 发布时间:2025-04-07 10:03:44 浏览次数: 【字体:

2025年4月2日,由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发布的《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减排与核算技术规范》(T/CATEA 019—2025)团体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由我院生态所与基因中心联合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安吉两山绿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环保桥(上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编写制定,是首部针对节水抗旱稻旱管种植模式下温室气体减排与核算的技术规范,标志着利用节水抗旱稻减排稻田甲烷工作进入标准化推广阶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是水稻种植大国,水稻生产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水稻由于淹灌种植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并且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强效温室气体,因此,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对于农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以节水抗旱稻为核心的稻田甲烷高效减排技术利用耐旱性强的节水抗旱稻品种,在直播出苗后采用旱管种植方式,减少全生育期的稻田灌溉水量,大幅降低稻田土壤体积含水率及水分饱和时间,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抑制产甲烷菌生成甲烷,同时强化甲烷氧化消耗能力,从而在保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大幅降低稻田甲烷排放。该技术曾被写入我国报送联合国公约秘书处的《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年)。

此次发布的团体标准,系统整合了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的种植技术及减排核算方法,明确了旱管种植减排所需的水分管理方法;同时,引入基准线情景与减排情景对比法,通过核算稻田直接碳排放以及农机/农资间接碳排放等关键指标,量化利用节水抗旱稻的减排效果。目前,节水抗旱稻在国内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000万亩,在亚洲、非洲等“一带一路”国家也在推广应用。通过制定本标准,可以促进水稻低碳生产技术在国内外的推广,有利于我国乃至全球水稻生产的温室气体减排,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a4894fff040c4e2e94bf0c79947692b3.Png

870f1bc0fae8473894d051b101900d88.Png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