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所喜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8月26日上午,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沪举行。生物技术研究所经过多年积累,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农业生物合成研究中心田永生研究员领衔完成的《高性能饲料酶绿色制造技术体系创新及应用》成果,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聚焦国际上应用最广的植酸酶、木聚糖酶和葡聚糖酶的比活低、稳定性和胃肠适用性差以及生产成本高难题,历经20年协同攻关,取得多项突破。基于团队建立的多性状融合基因设计和优化的体外定向进化方法,成功开发出9种优异性能聚合的饲料酶,其比活、耐高温和胃肠适应性均超过同类产品;基于创建的多尺度参数分析方法,研发了高密度重组毕赤酵母自动控制发酵新工艺,建立了国际上首条60吨级重组酵母饲料酶生产线,生产成本降低20%以上;基于开发的多基因聚合技术,首次在饲用大麦实现了植酸酶、木聚糖酶和葡聚糖酶生物合成,在基础饲料中仅添加8%种子即可替代外加商品复合酶,节约成本50%以上。项目近三年在上市企业中累计生产饲料酶制剂12.8万吨,全国占比40%以上,累计减少碳、氮、磷排放42、120、150万吨,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该成果极大推动了我国饲料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农业生物安全评价与检测研究中心吴潇研究员领衔创作的《“基因与生物育种安全”系列科普作品》成果,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二等奖。项目团队是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态环境安全检验测试中心(上海)的成员,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投身科普工作,系统普及转基因技术原理、安全评价方法和监管措施,首次采用3D动画展示基因折叠过程,通过VR人机交互科普转基因操作,并首次在上海地铁公共空间进行生物育种科普展示,有效弥补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中的科普短板。团队累计创作科普作品和衍生品22件,撰写原创性科普图文122篇,累计受众达1.7214亿人次,有效提高了公众的科学认知和科学素养。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