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复垦地开出“丰收花”,节水抗旱稻破解产量与生态双重挑战

来源:东方城乡报 施勰赟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03 14:02:24 浏览次数: 【字体:

金秋十月,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吴店村的田野间,连片的节水抗旱稻“沪旱61”在微风中泛起金黄稻浪。这里曾是厂房拆迁后遗留的撂荒地,碎石遍地、土层浅薄,一度被视为“种不了粮”的边缘土地。然而,如今这片复垦地却以亩产608.8公斤的亮眼成绩,刷新了人们对边际土地的认知。


图片

10月24日,浦东新区复垦地节水抗旱稻应用观摩研讨会在这片金色稻田边举行,来自本市农业部门、科研机构和种植户的代表们共同见证了这一喜人的成绩。

图片


从撂荒地到“金色粮仓”

节水抗旱稻创造“丰收奇迹”

“此次示范种植从品种选择、播种方式,到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控,整个示范过程技术路线清晰,管理措施精细,为这个原创于上海的科技成果下一步更大范围的推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范式。”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陆峥嵘表示,希望科研团队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努力,争取在科技创新策源上实现新突破,在集成推广应用上打造新样板,在产业融合发展上探索新路径,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展现新作为。

回溯到2024年以前,这片土地还只是厂房拆迁后的撂荒地,因田间石块及建筑废弃物较多,耕作层仅20—30厘米,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并不是理想的水稻田。今年6月,上海旖旖粮食专业合作社首次在这里试种了32亩节水抗旱稻“沪旱61”。

从昔日的撂荒废墟变成今日的丰收沃土,节水抗旱稻向大家展现了惊人的适应性。

图片

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这片稻田全生育期采用节水栽培模式,水直播成苗后,仅结合田间实际情况灌溉了4次跑马水,其余时段完全依赖自然降水。“与传统水稻相比,节水抗旱稻在复垦地上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降低了管理成本,为我们利用复垦地扩大粮食生产提供了新途径。”

此前田间数据显示,这片复垦地上的“沪旱61”亩有效穗数高达21.96万,平均穗粒数147.6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5.8克,生长状态良好。

节水抗旱稻作为一种新的栽培稻类型,既具有水稻的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

此次在浦东复垦地种植的“沪旱61”,是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联合选育的粳型常规节水抗旱稻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叶色淡绿,叶片挺拔,长势繁茂,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在上海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61.6天,与对照品种“秀水128”熟期相当。但“沪旱61”同时还具有抗旱性综合评价3级,抗倒性强,田间调查病害发生轻等特性,更适合“逆境生存”。其米质主要指标也达到了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图片


低碳稻米新范式

减排与增收双赢

图片

节水抗旱稻的价值远不止于高产,它正成为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

在闵行区浦江镇,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最新选育的“沪旱香软61”作为首批低碳稻米“碳标签”认证试验品种,开启了水稻生产减排的新篇章。

此前,在闵行区浦江镇的上海谷杰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田地里,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合作推广部赵洪阳博士为“碳标签”认证试验精心设计了对比种植方案。“今年我们会放置6个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装置来做低碳的监测,就是正常的水田跟我们旱作的节水抗旱稻这两个田块的差异。”赵洪阳介绍,传统水稻种植模式由于要用水淹没稻田,在缺氧环境中厌氧的甲烷菌会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向环境排放甲烷。

“这是农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最具潜力的技术路径之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气候变化与绿色生产研究室主任周胜研究员指出,通过减少稻田甲烷的排放,对于农业领域的减排工作非常重要。

随着节水抗旱稻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的标准与认证体系也在不断完善。2025年4月,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发布了《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减排与核算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并决定在多个省份开展试点应用。该标准是首部针对节水抗旱稻旱管种植模式下温室气体减排与核算的技术规范,标志着利用节水抗旱稻减排稻田甲烷工作进入标准化推广阶段。

令人振奋的是,2025年6月,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导的节水抗旱稻甲烷减排方法学,成功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DM)审议,成为中国农业领域首个被国际采纳的碳减排方法学。

这意味着,未来全球推广节水抗旱稻所产生的减排量,有望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为中国农业科技赢得话语权,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基于该方法学,已在浙江嘉善完成了国内首笔节水抗旱稻碳交易,随着“碳价”持续上涨,目前种一亩节水抗旱稻的“碳减排”收入已从首单的30元涨到了44元。

图片


边际土地“华丽转身”

节水抗旱稻助力全国增收

节水抗旱稻的奇迹,不仅发生在浦东的复垦地,更在全国各地的边际土地上持续上演。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罗利军介绍,节水抗旱稻抗旱、耐盐碱的特性使其种植从水田扩大到旱地甚至红壤土、盐碱地等贫瘠土壤,在林地、果园以及山坡地、复垦地、新改田等边际土地种植,有利于水稻生产扩面增产,保障粮食安全。

在内蒙古通辽市,低洼易涝的玉米地常年歉收。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书记张建华引入节水抗旱稻,发现其既耐旱又耐涝,成为替代传统作物的理想选择,为当地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稻”路。通辽市副市长吕国华表示:“通辽愿做北方农业转型的探路者,让节水抗旱稻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支柱。”

图片

在广东肇庆,节水抗旱稻破解了山坡地、撂荒地“种粮难”的困局。采用“旱直播旱管”的节水抗旱稻优质品种“旱优78”亩产量可达640公斤;在广州增城区撂荒果林的赤红壤旱坡地上,仅施基肥且完全依赖自然降水补给的情况下,该品种亩产达350公斤以上。华南农业大学余新桥教授介绍,该品种节水超50%,仍能保持高产优质,极大拓展了水稻种植边界。

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双流村,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云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在500亩复垦耕地示范种植节水抗旱稻“旱优73”,通过旱直播旱管模式,结合3次节水喷灌,产量高于普通水稻。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疆,从复垦地到山坡地,节水抗旱稻正以强大的适应性,将“不宜耕”的边际土地变为“能高产”的新粮仓。它不仅是破解水资源约束趋紧、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关键技术,更是挖掘边际土地潜力、保障粮食单产提升的全新路径。

图片


走向世界

中国智慧为全球粮食安全赋能

站在浦东新区复垦地的田埂上,看着金黄的稻穗,不难想象节水抗旱稻未来的发展前景。

实际上,节水抗旱稻的影响力,早已跨越国界。

图片

在非洲,节水抗旱稻的表现格外亮眼。2024年,节水抗旱稻在非洲乌干达的推广面积已达6万亩,单产达到每亩500公斤,相较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高出约30%;在马拉维,节水抗旱杂交水稻“旱优73”连续两年试验示范喜获成功,实收产量比当地对照品种高出3倍多,马拉维农业农村部官员表示,如果马拉维广泛推广种植中国节水抗旱杂交水稻“旱优73”,同时将荒芜的土地利用起来,能使该国基本实现大米自给。

在东南亚地区,节水抗旱稻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越南、缅甸、巴基斯坦、老挝等国家进行了节水抗旱稻的试种示范,普遍增产20%~50%。

2022年—2024年,“旱优73”分别通过布隆迪、乌干达、越南的品种审定,标志着节水抗旱稻这一中国原创稻种正式走向国际舞台。

与此同时,随着节水抗旱稻减排方法学被联合国机构采纳,全球水稻生产国依据此方法学开发减排项目所产生的核证减排量,有望进入更广阔的国际碳交易市场。节水抗旱稻良种良法的配套,则能够为全球水稻生产甲烷减排与低碳转型贡献中国原创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罗利军科研团队提出的“1522”新目标——新增1亿亩种植面积、增产500亿公斤稻谷、节约200亿吨用水、减少200亿公斤甲烷排放——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

一粒中国种子,一套相匹配的种植方案,正勾勒出粮食生产的另一种可能。节水抗旱稻不仅让复垦地开出“丰收花”,更在低碳转型、边际土地利用和全球粮食安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红表示,面向未来,科研团队将继续深化节水抗旱稻的研发与推广,持续加大在育种理论、基因挖掘、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力度,培育适应不同边际土地类型、综合性能更优的新品种;继续深化协同推广,与浦东及各方力量紧密合作,打造复垦地高效利用的“浦东样板”;同时,拓展国际视野,依托上海的国际合作高地优势,以及团队在联合国CDM机制中建立的方法学通道,积极推动这一“中国方案”走向世界,为全球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应对贡献中国智慧。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