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申王1号”振翅,上海肉鸽品种破局

来源:科技日报 李均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06 09:11:28 浏览次数: 【字体:

历经十年科研攻关,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培育的“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近日正式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

日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举行“申王1号”肉鸽新品种发布会,将“申王1号”肉鸽正式带到公众面前。

作为上海市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肉鸽配套系,“申王1号”解决了上海作为全国肉鸽主要消费市场却缺乏本土品种的困境,标志着中国肉鸽种业自主创新取得突破。

                                                                                              破解种源受限难题

“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每年消费超过3000万只肉鸽。”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肉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长锁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然而,多年以前,上海餐桌上的肉鸽大多来自外地。培育属于上海自己的肉鸽品种,成了这座城市长久以来的梦想,而这一梦想的孕育,整整历经了十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沈晓晖在发布会上透露:“我们面临着国外品种长期垄断、本地种源生产性能较低的产业瓶颈。基于此,我们以上海市肉鸽产业技术体系为创新平台,构建了‘体系指导+企业执行’的协同攻关模式。”

育种工作自2015年开始。科研团队前期开展市场调研时发现,上海消费者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口味偏好。“相比广东人偏爱鲜嫩口感,上海人更钟情肉质紧实、生长日龄稍大的乳鸽,尤其对鸽子的胸部肉情有独钟。”上海市肉鸽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专业组组长、“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项目负责人姚俊峰说。

针对市场需求,科研团队精选欧洲肉鸽和卡奴鸽作为基础,将两者的优良基因巧妙融合,开启了培育兼具高产性和高品质肉鸽配套系的漫漫之路。科研工作者深入全国20多个省(区、市),收集了3000余份种质资源;依托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科研团队积累了上万组生产性能数据。通过“指导—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模式,“申王1号”实现了父母代种鸽年产健康乳鸽数16.6只,商品代乳鸽28日龄体重超过600克的重大突破。

科研团队还创造性地将传统表型选育与现代分子育种相结合,攻克了肉鸽产蛋率低、生长速度慢、生活力弱等关键难题,最终培育出的肉鸽配套系不仅适应中国饲养环境,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申王1号’肉鸽为保障畜禽种源自主可控提供了‘上海方案’。”沈晓晖说。

                                                                                             各项性能指标优越

记者了解到,“申王1号”肉鸽采用三系配套育种模式,充分利用了不同品系间的杂种优势,综合生产性能居国内领先水平。

由农业农村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扬州)开展的商品代肉鸽性能指标检测数据显示,4周龄的“申王1号”肉鸽体重为611.2克,屠宰率为88.5%,胸肌率数据达28.8%,显著优于同类品种。

“我们的科研团队还创新建立了一套胸肌厚拟合胸肌重的鸽胸肌表型测定技术,同时运用基因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提升选育效率。”姚俊峰介绍。

“该配套系在性能上实现了多重优势叠加——高胸肌率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肉品的需求,高产蛋量为养殖主体提升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稳定的遗传性能则确保了品种优势能够持续传递。”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种业管理处处长李荧在发布会上说。

在发布会后,团队展示了烤制和卤制两种做法的“申王1号”肉鸽,并邀请与会人士品鉴,大家给予了一致好评。

鸽肉的独特风味与培育方式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试验基地里,小鸽子破壳后由鸽乳哺育,直到25天左右达到出栏体重标准。”杨长锁说,“鸽乳富含免疫球蛋白和消化酶等营养成分,对小鸽子成长至关重要。”

                                                                                         多方合作推动产业化

肉鸽的适应性强,能在-4℃至40℃的气温条件下生活,适宜在我国多个地区生长。肉鸽养殖具有投入低、见效快、产出高等特点,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目前,“申王1号”肉鸽已在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得到规模化养殖,并逐步向长三角等周边地区以及西北地区辐射。比如,在云南、新疆等地的一些养殖基地已开展推广养殖,江苏、湖北等地的预订规模已超8000对,展示了其良好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带动能力。

围绕加快成果转化与推广,李荧建议科研机构、养殖企业与行业协会紧密协作,构建“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专属的推广服务体系。“可通过建立示范养殖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组建专家指导团队等方式,向广大养殖户精准传授品种特性、养殖技术要点与管理经验,及时解决推广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让优质种源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李荧说。

面向未来,杨长锁已将目光投向更远处。科研团队正集中优势力量,潜心研究肉鸽内在品质性状,攻关药用价值的深度挖掘,培育出更优秀、更“懂”消费者需求的肉鸽新品种。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