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综合信息>详细内容

2025分子植物育种大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来源:作物所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25-11-20 09:03:12 浏览次数: 【字体:

11月14-16日,以“践行分子育种,推进种业革新”为主题的2025分子植物育种大会在上海成功召开。本次大会旨在深化分子植物育种领域的理论交流与技术研讨,展示我国前沿研究成果,凝聚行业创新力量,促进产学研融合与成果转化,从而推动植物育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由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专业委员会主办,石家庄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农业学报》编辑部协办。

1e0874e5f3a049cd93fa57fee5e89d4b.Jpeg

本届大会汇聚了来自国内外农业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产业界代表等400余人。与会人员围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核心技术展开深入探讨,共同为推动产业链升级与绿色农业发展建言献策。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总经济师刘刚,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沈晓晖,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科教处处长徐杰、种业处处长李荧,我院科研处处长刘佩红、生物所所长施标、作物所副所长郑洪建等领导出席会议。

7e4725433e5f49e7a12ad986b114ccd2.png

沈晓晖代表会议主办方致欢迎辞。他强调,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根基。当前,分子育种技术正凭借其精准、高效的优势,引领着育种领域的深刻变革,从基因编辑技术的精准操控,到全基因组选择的系统优化;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精准筛选,到合成生物学的全新创造,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让我们离“精准育种”的梦想更近一步,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为上海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我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在分子育种这一前沿领域,我院科研团队持续深耕,在玉米、水稻、蔬菜等作物的分子育种研究中开展了系统性攻关,成功培育出一系列优质、高产、抗病的作物新品种,如“黑金699”优质鲜食玉米品种,不仅实现了风味品质与抗病性的协同提升,更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优良品质赢得市场广泛认可。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分子育种技术的有力支撑,也是我院科研团队不懈努力的结晶。面向未来,我院将围绕三大方向,持续构筑分子育种创新体系:一是筑牢基础研究根基,在基因功能解析、表型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基础领域实现突破,为分子育种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打造技术融合引擎,促进分子育种技术与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智能化育种平台;三是打通成果应用通路,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品种培育-产业化推广”的创新链条,推动创新成果快速应用。

2b67775f230c465d9329c910e23560f0.png

刘刚在致辞中指出,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始终把种业振兴摆在“三农”工作的核心位置,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部署,将种源农业作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绿色组成部分。立足上海实际,以建设农业强国为总目标,努力在全国“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市民对营养、风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借助分子育种手段,在风味、营养、抗性等基因上实现精准突破。上海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在分子植物育种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成功培育出优质广适甜玉米“申科甜811”、节水抗旱稻以及中华绒螯蟹“江海21”等省市级乃至全国主导品种。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重点布局了三条“农业科技新赛道”:一是“巩固特色种源优势”,持续培育节水抗旱稻、鲜食玉米、设施蔬菜、工厂化食用菌、华系种猪、中华绒螯蟹等自主核心种源,创制或改良一批突破性新品种。二是“挖掘生物制造潜力”,聚焦有技术基础和市场潜力的农业绿色投入品,提高自主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支撑。三是“补强现代设施农业”,积极建设生产型植物工厂,形成集温室制造、设施装备、控制软件、农艺技术和生产运营于一体的系统技术模式。与三条“新赛道”相呼应,上海正着力打造“三谷”农业科创新高地:位于浦东的“张江种谷”、奉贤的“上海农业科创谷”和崇明的“长三角农业硅谷”,分别聚焦特色种源、生物制造和设施农业,形成差异化布局,推动农业生产更精准链接大都市具体需求。分子育种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上海将依托金融、人才与政策优势,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完整产业链,辐射带动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共安排了3场前沿领域基础报告,28场主题报告以及8场青年科学家论坛。在“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基础报告环节,三位知名专家分享了关键进展。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马有志研究员在“转基因技术与育种应用”中指出,我国转基因技术正迈向多基因聚合与多性状叠加的新阶段,应用范围从抗虫、耐除草剂扩展至耐逆、品质改良及医药工业领域,预计2025年转基因大豆种植将超60万亩。夏兰琴研究员在“基因编辑原理及其在农作物改良中的应用”中强调,基因编辑已成为国际生物种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其团队建立了水稻、小麦基因编辑衍生体系,创制出抗除草剂水稻和高抗性淀粉小麦等新种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徐云碧研究员在“植物设计育种:从株型到分子和智能”中提出“环境型”等创新概念,倡导利用转基因、基因编辑、快速育种与人工智能集成预测,推动开源育种发展,并展望未来农业可能走向生物合成与人工合成。

28场主题报告,涵盖大田作物、园艺作物和林木三大方向,多位专家展示了分子育种在不同作物中的系统成果。我院作物所玉米中心李凯博士作了题为“智慧育种双引擎:AI驱动下的精准基因编辑”的大会报告。信息所徐云碧研究员结合大会主题,面向全体参会专家重点推介《上海农业学报》,介绍了期刊在分子育种、作物遗传改良等领域的办刊特色,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助力学报高质量发展;郭娇代表《上海农业学报》编辑部在青年科学家论坛作专题宣传。

在青年科学家论坛中,8位青年学者分别就作物驯化机制、果树抗病、茶树芯片、鲜食玉米着色、远缘杂交、大豆产量基因、玉米抗旱与穗腐病抗性等前沿议题报告了研究成果。我院作物所玉米中心王慧研究员和食用菌所于海龙研究员主持了青年科学家论坛,作物所玉米中心卢媛博士作“富花青素鲜食玉米着色机制及品种创制”学术报告并在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本次大会不仅展示了我国在基因组学、转基因、基因编辑、AI育种等方向的系统突破,更呈现出科研、产业与资本加速融合的全新格局。从大豆到玉米,从水稻到马铃薯,从林木到花卉,一项项技术的跃迁、一批批新材料的诞生,正在推动育种从“经验驱动”迈向“设计驱动”“智能驱动”的新时代。我国分子育种的创新体系正在加速成形——顶尖科研机构不断输出原创性成果,龙头企业积极构建工程化育种平台,青年科学家群体活力迸发,跨学科交叉与开放合作进一步拓宽产业边界。相信在政策扶持、技术突破和产业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分子育种必将成为中国种业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动力。

a662fabb93bb496bb7e0a78a6fe3b47a.Jpeg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