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入园林:一场农业科技与自然美学的跨界对话
当生机勃勃的超级稻与彩色叶片观赏稻在园林的步道旁摇曳,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科普阵地与上海市植物园的首次深度合作,正悄然改写着农业科技与公共科普的呈现方式。9月27日,这场以超级稻“申优28”与彩色稻为核心内容的科普活动,让原本藏身农田的农业成果,在高人流量、高文化价值的园林空间里完成了一次惊艳亮相。
破界:从农田到植物园的场景革新
“把水稻种进植物园,本身就是对‘农业场景’的重新定义。”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科普负责人在活动现场介绍。此次展示打破了农业成果多局限于田间地头或实验室的传统,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培育的超级稻“申优28”和彩色稻种质资源,精准嵌入植物园的景观体系中。在景观设计上,科研人员与园林设计师共同规划,以“稻田微景”替代传统展板:彩色稻按色系搭配形成花带,与周边草本植物形成生态呼应,其天然色彩差异构成的迷你“稻田画”,成为游客驻足拍照的焦点 ;超级稻专区则直观呈现其优良的生物学特性,让其科技内涵可感可知。小小育种家们在超级稻旁驻足,目光专注地调查、记录着各项数据,这份孩童特有的认真让场景自带吸引力;紧接着的稻田画模拟体验,又以轻松有趣的形式,将欢声笑语与奇思妙想满满包裹。
这种“科学+美学”的展示逻辑,恰好契合了植物园的公共教育属性。“日均数千人次的客流,让农业科普实现了几何级的传播效率。”上海市植物园工作人员表示,不同于传统科普的单向输出,此次活动中,稻田微景本身就是“活教材”,游客在观赏中自然产生“水稻为何会变色”“超级稻如何抗倒伏”等疑问,为互动科普创造了天然契机。
启示:跨界科普的长效价值探索
这场“农科院+植物园”的合作,为农业科普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相比传统农业科普活动,参与度提升显著。从深层价值看,此次合作实现了多方共赢:对农科院而言,植物园的文化背书让科研成果更易被公众接纳,为后续成果转化积累了社会认知基础;对植物园而言,农业科技元素的注入丰富了其景观层次与教育内涵,拓展了“植物多样性”的展示维度;对公众而言,这种沉浸式体验消解了农业科技的距离感,让“粮食安全”“生态农业”等宏大命题变得具体可感。
“这只是开始。”双方均表示,未来将深化“科研阵地+文化空间”的合作模式,让水稻从“种子到餐桌”的全链条科技故事,在园林场景中持续讲述。
当夕阳为稻穗镀上金边,超级稻的叶片在晚风里轻摆,这场跨界科普留下的不仅是游客镜头里的美景,更是农业科技融入日常生活的全新可能——正如一位带孩子参与活动的家长所言:“原来稻田里藏着这么多学问,下次在超市看到糙米,就知道它不是普通粮食了。”这或许正是科普最本真的价值:让科学走进生活,让认知回归本源。
(本此活动由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作物智慧魔方-青少年破译作物密码的超燃引擎提供支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