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最靓农科人>详细内容

陈辉:农科助推新农民创业,菌菇助力生态岛建设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30 10:42:50 浏览次数: 【字体:

陈辉是食用菌所栽培室一名普通科技人员,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着食用菌栽培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

                                                             c9e47de743404a7e9bebc8075333f26f.Jpeg

栽培大球盖菇稻秸秆预处理

 

食用菌在改革开放之初,是创汇增收的好产品;进入新世纪,食用菌工厂化又成为现代农业的好典型。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点。如何将“小蘑菇”研究融入到新时代的大发展中呢?这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崇明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正在有效地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具体实践。食用菌刚好可以解决生态岛建设过程中的两个问题:崇明现有林地面积约46.54万亩,如何提升林地的功能和效益?崇明每年产生稻秸秆19万吨,如何提升稻秸秆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在林下利用稻秸秆栽培食用菌并将菌渣还林还田,刚好可以较好解决上述问题。

e2b11279adf748878229f9a914c3638a.Jpeg

黑木耳品种选育

 

为了让“小蘑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大作用”,2012年起,陈辉和团队便在崇明建设镇开始了林下食用菌栽培实践。在此过程中,结识了来自香菇之乡——河南西峡的李青恩。李青恩父辈们都是种香菇的。他初到崇明就想在林下种植香菇。因为从小就耳闻目染,本以为林下种植食用菌很容易,2014、2015年每年生产香菇达到20万棒,预计每棒利润可达5元左右。可没想到,不但没赚钱,每年还亏了十多万。陈辉帮李青恩分析:一方面上海气候多变且剧烈,和西峡的气候不一样;另一方面香菇市场价格急转直下,香菇的批发价不到4元/斤,加之上海生产成本较高。 

d0e8da168680421fa7b41ec5adb9e0e8.Jpeg

采集羊肚菌

 

认识到林下食用菌要发展,没有利润就不能长久,而开发新品种,走差异化道路,是林下食用菌较好的出路。可选择什么品种呢?陈辉根据对市场调研分析,一是利用稻秸秆的能手——大球盖菇,一是珍稀食用菌——羊肚菌。说干就干,在市农委、市科委相关项目的支持下,2015年开始陈辉带领团队进行大球盖菇、羊肚菌的栽培试验,当季栽培就取得了成功。但由于上海气候独特,栽培环节还有不少改进空间,还有许多环节需要优化。陈辉便开始进一步探索有棚和露天模式,栽培茬口,以及适应上海天气特点的栽培管理技术,希望尽快建立高效的林下栽培技术模式。经过二年的探索,利用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技术已初步成熟,形成了栽培技术规程。正是在农科院的技术支撑下,李青恩终于有信心建立了自己的合作社——上海菇林源菌业专业合作社,开始规模化发展林下种植大球盖菇。2017年菇林源合作社直接利用稻秸秆3000多吨,利用林地空间200多亩。2018年5月23日《新民晚报》生态上海 /专版,报道了崇明林下栽培大球盖菇的实践,不仅利用了林地闲置空间,又大量利用了稻秸秆,同时还为市民提供了新鲜营养的食用菌和休闲采摘的新去处。解放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主要网络媒体,上海市、崇明区等政府网站,也先后报道了崇明大规模利用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的新闻。

林下食用菌栽培为崇明46.54万亩林地找到了一条提升林地功能和效益的有效途径;而大球盖菇栽培处理稻秸秆技术为崇明每年19万吨稻秸秆找到了高效生态利用的新出路。陈辉的林下“小蘑菇”终于在崇明扎下了根,让李青恩这样的新型农民创业有了收益,让农业科技在生态岛建设中释放了他的光和热,让菌菇利用农林废弃物资源的小循环服务于生态建设的大目标。希望未来林下食用菌能为广大市民营造出“采菇东篱下,悠然在林间”的崇明生态新体验。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