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上海用20多年培育了一种新稻米,为了让糖尿病患者敞开吃米饭

来源:上观新闻 任翀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6-29 13:43:34 浏览次数: 【字体:

沪研沪产“优糖米”成功产业化。

糖尿病患者往往对白米饭望而却步,因为白米饭容易被消化,餐后血糖迅猛上升,患者体内却没有足够的胰岛素应对,容易引发高血糖。于是,糖尿病患者不得不使用糙米、燕麦、杂粮等替代主食,但它们的口感味道和稻米不同,满足不了部分患者对稻米的“胃口依赖”。

但好消息来了。经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20多年的攻关,成功培育出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水稻新品种“降糖稻1号”“优糖稻2号”“优糖稻3号”。其中,“优糖稻”不仅通过农业农村部新品种认证,而且突破了种源、栽培、加工等关键难题,具备了产业化应用基础。即日起,使用“优糖稻”加工的大米产品“优糖米”将与市民见面,并于年内实现批量上市。


即将上市销售的优糖米产品

糖尿病患者能吃“抗性淀粉”

“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米饭,因为米饭里的淀粉含量较高,消化后致使血糖升高。而优糖米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最主要原因是,这种稻米里的‘抗性淀粉’含量很高。通俗地说,就是患者吃了米饭后,米饭里的淀粉不能被小肠中的淀粉酶水解,不会引起血糖应答。”市农科院作物所特种稻研究团队博士杨瑞芳介绍说,她是新品种水稻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厉曙光表示,抗性淀粉含量高的食物确实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他解释说,抗性淀粉的定义是“不被健康人体小肠吸收的淀粉及其分解物的总称”。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淀粉可分为快速消化淀粉、缓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

快速消化淀粉能迅速在小肠中消化吸收,血糖应答高;缓慢消化淀粉在小肠中缓慢消化,血糖应答低;抗性淀粉不能被小肠中的淀粉酶水解,不引起血糖应答,但能在人的结肠中与发挥性脂肪酸起发酵反应,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进一步看,抗性淀粉和膳食纤维的功能有些相似,但两者结构特性不同。最大的区别是,膳食纤维被食用后由人体原样排出;抗性淀粉能实现很多功能性转化,有助于通便等。


使用优糖米烹饪的米饭

包括马铃薯、香蕉、大米等天然植物中都有抗性淀粉。但普通大米的抗性淀粉含量很低,其中热米饭中的抗性淀粉含量一般低于1%,冷米饭中也只有1%至2.1%,米饭中大部分淀粉属于快速或缓慢消化淀粉。因此,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少吃米饭。

但农业专家觉得,中国人把“用餐”称作“吃饭”,是对米饭有天然的依赖。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他们的对米饭的需求不容忽视。所以,市农科院的特种稻研究团队从20多年前启动特种水稻品种选育。

2009年,第一个育种成功的品种问世,命名为“降糖稻1号”,这是国内首个高抗性淀粉粳稻新品系,并有了对应的大米产品“优糖米”。2012年,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对优糖米米饭进行了血糖指数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优糖米米饭血糖指数为48.53,属于低血糖指数食物,具有控制糖尿病人餐后血糖、改善血脂、饱腹耐饥饿等功效。

从“有的吃”到“吃得好”

2014年至2016年,降糖稻1号累计生产了32.66万公斤优糖米,受到不少糖尿病患者欢迎。但降糖稻1号也有短板,最主要的问题是产量低、熟期晚、不抗病、不抗倒伏,出糙率和出米率低。这就导致每公斤优糖米的市场售价超过100元,影响品种推广和普通消费阶层食用。

所以,农业专家并不满足于降糖稻1号这一成果,而是以它为供体,利用分子育种技术结合传统育种技术,再次选育出 “优糖稻2号”和“优糖稻3号”两个新品种。这两个新品种的抗性淀粉含量平均可达13%以上,是传统水稻品种的20倍;亩产量达到了500公斤上下,为优糖米降价和普及提供了基础。

有了新米种,“怎么烧饭”成为农业专家的新课题。原来,用不同方式处理米饭,会影响抗性淀粉的含量高低。


使用优糖米加工成米粉后,可以提高抗性淀粉含量,且进一步提升口感

通过科企合作,农业专家先是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高抗性淀粉大米加工方法:将精米洗淘后,沥干至含水量15%至30%,焙炒至熟,然后粉碎过筛,得到降糖米粉。降糖米粉的抗性淀粉含量远高于用蒸煮方式制作的米饭,而且口感风味明显提升。之后,农业专家又将优糖米与青稞麦配比,形成“麦稻米”,能用常规方式做饭,既不降低抗性淀粉含量,又有不错的口感。

这些都为优糖米的产业化铺平了道路。为进一步加快优质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市农科院与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于6月24日签署合作协议,将优糖稻成果以独占许可方式转让给新成公司;通过科企合作,在浦东祝桥镇建立1000亩优糖稻种源基地,计划在5年内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0万亩。这意味着,历时20余年研发的优糖米真正迈出了产业化、规模化的大步。

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表示,上海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的需求,优糖米只是农科成果之一。农业专家正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还将推动更多品种的特种水稻、食用菌、西甜瓜等优质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引领上海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