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老干部之家>老有所乐>详细内容

翰 墨 情 缘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0-2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我在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与棉花、油菜等农作物打交道,至1998年退休历时近半个世纪,但也有戏剧性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转变呢?可能与我业余爱好书法有关。1993年我任上海市政协常委后,因工作需要兼任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上海文史资料选辑》主编。在文史委工作,接触文化艺术界的名人多了,特别是每年元宵节和中秋节,总要请几位著名书画家现场创作。有的书画家也总是将我军:下一次你自己一定也要参与现场创作。这是我继续学习书画的主要动力,也使我结下了退休后与书画艺术不可分割的翰墨情缘。

      

       我学习书画,分前后两个阶段。一是小学读书时每天要交一页大楷和一页小楷,是老师逼着我规规矩矩地临写柳公权的《玄秘塔》,逼着我与书法艺术建立感情。二是退休以后,可以说是自觉地继续进行学习。近十年来,我参加了一些书画组织,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作品,参与了全国、市、社区的一些书画展览,并出版了篆刻专著《上海菜篮子》一书和光盘。有些作品也获得了读者和领导好评。

 
        作为一个年轻老人,我从学习书画的实践中体会到,要保持热情,有所提高,须特别重视以下几方面:
首先,目的要正确。书法和绘画是我国文化中最鲜艳夺目的奇葩。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涵,精湛的技艺,以及明显的民族特色,受到世界的赞誉。就书法和篆刻来看,由于汉字笔法、方块结构自身的特殊条件,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门类。它不仅是表达观念的符号,而且是表现感情的一种形态,寄托着一个有生命的形象。因此,不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反复探索,要想在书法、篆刻作品中表达观念、感情和生命活力是不可能的。
 
       书画创作活动,不仅是轻微的体力劳动,而且是调动全身体力和全部智慧相结合的脑体力劳动。书写时间一长,就会感到微微出汗,精神舒畅,可谓是“智慧型的太极拳”。
       书画创作活动,是激发情感的活动,可以消除不愉快的烦恼,有益身心健康。
       书画创作活动是有益社会的健康活动,可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
 
        就自己来说,一不会唱歌跳舞,二不参加晨练等体育活动,三不泡咖啡厅和茶座。学习书画是最适合自己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方式。这也是我学习书画的主要目的。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走上名利的歧途,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出应有贡献。
 
        其次,方法要对路。中国书画,内容丰富。要选择一两个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我原来以篆刻为主,行书次之。后因身体条件限制,改为行书为主,花鸟画次之。
 
       要向传统书法学习,从临帖入手,坚持不懈。临帖是学习古人怎样写字,从动态观点上去认识古人的典范墨迹,不是学古人写了什么样的字,造一份假帖。古人写字的动作,一般均体现布局合理、用笔周到、笔划连贯、书写有节奏,犹如音乐、舞蹈。临帖就是要把这四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把古人的“一系列动作”模仿着做一遍,越接近越好,完全一样是“绝”了,这是不可能的。帖临多了,对书法认识自然就丰富了,通过对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自然可以有所成就。
      
       精确掌握笔中水分,是充分体现中国书画神韵的基础。清心放松的心境,奔放自然的热情,是获得佳作的重要关键。王羲之所写的尺牍、便条等佳作,初意均不在书,故能天机自动,情驰神纵,而出于自然。草书《十七帖》便是这种特色的代表作。
参加一个正统而有活力的,适合自己条件的书画组织也很重要。近几年来,我参加了上海市老年书画会长宁分部的活动。每人均可展示作品,请同道们找缺点,提改进意见,不断提高书画水平。
 
       最后,学习书画还要有所创新。要创作出切合群众生活,群众看得懂而又喜爱的作品。我的《上海菜篮子》一书,便是以篆刻的形式来表现上海的名特品种,使篆刻艺术与名特产品的历史演变、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密切结合。为了配合选题,因此在边款格式和内容上作了较大变动,每方印章,均附一篇短文,以丰富作品的内容。这也是巩固学习热情,弘扬和发展中国书画艺术的需要。                                                                                                         
                                                                                                                          石 鸿 熙                       
                                                                                                                    二○○八年九月二十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