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最靓农科人>详细内容

王倩:科技助力生产,技术服务三农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30 10:25:35 浏览次数: 【字体:

在上海市金山区现代农业园区,有一座占地110 亩的双孢蘑菇生产基地——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2014年5月投产,是目前上海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双孢蘑菇现代化生产基地,年产双孢蘑菇6000多吨,占上海市生产总量的40%。

b286ac17c0ec44f99d08c7be6be11031.Jpeg


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奉浦院区,有一所我国建所最早、科研体系完备、学科门类齐全、人员层次高、综合技术力量强的食用菌专业机构——食用菌研究所,现拥有近10个国家和上海市的科研平台,每年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输送食用菌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及相应的技术培训及服务。

从金山联中到奉贤的食用菌研究所,有50公里的路程,有一个研究团队,平均每年在这条路上来回往返约100次,五年来累计行程逾5万公里。而我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

a7a7925d29a94a85844a03601eb34234.png

我叫王倩,2013年10月入职食用菌所,是一名科研人员,同时也是活跃在生产一线的一名技术人员。2014年4月,在所领导的推荐下,我来到了刚投产的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进行为期一年的蹲点实习,这是我与联中的初识。对于我来说,食用菌所和联中是我踏入食用菌行业的起点,也是我人生中另外两所大学。食用菌所盛产德高望重的教授,我跟着他们学习了系统的食用菌学知识,将根深深扎在食用菌的土壤里;而联中有一群朝气蓬勃、善于钻研的实干家,与他们一同在前行的道路上经历风雨,在艰苦中磨炼意志,在科研的道路上坚定方向。

2014年5月投产以后,联中从最初20间菇房,年产1500吨,发展到目前拥有46间现代化菇房,年产6000吨的规模,每一次提升都得到了所里的关注和支持。除了我和另外一名同事在投产初期长达一年的蹲点,蹲点结束后,我们也坚持每周1-2次的技术服务,5年来累计服务近500次,为合作社培养技术人员4名。同时,整个团队将研究方向与合作社生产需求结合,通过互通互融,帮助合作社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和技术瓶颈。针对双孢蘑菇生产用原材料麦秸秆本地供应不足,而上海地区稻秸秆丰富但利用率低的现状,我们开发利用稻秸秆为主要基质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技术,双孢蘑菇产量达到25kg/m2,打破了双孢蘑菇传统栽培主要原料的麦草的格局,为双孢蘑菇生产开辟的一种廉价新原料并促进了稻秸秆的高效利用;针对国内双孢蘑菇覆土技术研究空白,制约工厂化发展的现状,我们研究优化了泥炭覆土制作技术,双孢蘑菇产量增加10%,商品菇产量增加42.3%,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针对传统农户栽培工作量大、产量低、效率差的现状,我们开发了双孢蘑菇打包料工厂化栽培技术,在减轻农户劳动强度的同时,蘑菇生产的年周转率从1次提高至6次,产量提高50%。目前,这些研究成果在合作社得到了很好地转化和应用,而我也在这其中感受到了科技在生产中的强大力量,坚定了自己服务生产的科研信念。

f85c250eb315466b8cc960ade7834ca8.Jpeg

2017年,上海市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了双孢蘑菇专业组,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作为双孢蘑菇科研和示范推广核心基地,成为配套的综合试验站。鉴于食用菌所和合作社的紧密合作,为了更好地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2018年联中成功申请了金山区专家工作站。作为专业组和专家工作站的核心成员以及联中综合试验站站长,我将牢记自己初心,继续认真做好科研、示范推广、技术服务等各项工作。

    从2014年到2018年,我从一个食用菌行业懵懵懂懂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已经能够熟练穿梭于实验室和菇厂的科研和技术人员。我的孩子从最开始每次回家都要嫌弃我一身鸡粪发酵臭味,到现在很自豪地在作文中写“我的妈妈是一位研究蘑菇的科学家”。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我自知离“科学家”的梦想还很遥远,但我愿意脚踏实地,向行业前辈学习,在生产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像自己研究的双孢蘑菇一样,在最普通的粪草上也能长出洁白的果实,实现丰收的理想。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