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最美农科人>详细内容

挥洒汗水,浇灌节水抗旱稻——基因中心夏辉

来源:院宣传处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23 13:32:00 浏览次数: 【字体:

夏辉, 1981年12月出生。2000-2011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1年进入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出站后留在基因中心,并于2016年受聘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利用水稻、陆稻的适应性分化研究抗旱性的遗传基础与进化机制;(2)节水抗旱稻耐旱性的转录组学机制;(3)耐旱性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进入中心七年来,先后获得上海市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农口青年人才成长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与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的资助,累计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7篇;获得专利授权1项。

25f832c47d0d496ca94a2438487980a4.Jpeg


宁静致远、笃志前行

“科学研究是一条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清贫的职业道路”,这是夏辉的博士生导师在毕业时给他的教导。复旦大学毕业后,他就来到基因中心,从博士后做起。刚开始的时候,科研条件比较艰苦,收入也不高,但他能耐得住性子、踏踏实实地钻研科学问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对于夏辉而言,在基因中心的研究,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也是值得付出辛勤与汗水的事业;基因中心,不仅仅是一个职场,也是可以托付理想、团结互助的家园。

d9b14efef3d44455bb140bb896a71dff.Jpeg


勇于担当、锐意开拓

科学研究是开拓性的,需要科研人员敢于走出舒适区,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然后运用它们去解决科学问题。2014年,为了更好地研究耐旱性的分子机制,挖掘耐旱基因,经过学术委员会的反复论证,基因中心决定启动“水稻耐旱性转录组学机制”的研究项目。这对于夏辉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他面对挑战,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这一重担,牵头并与其他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实施了该计划。迄今为止,该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发表了相关SCI论文4篇,发掘了抗旱候选基因30多个,其中4个已经获得了初步的功能验证,丰富了基因中心耐旱基因资源的储备。

刻苦钻研、以勤为本

科学研究也是繁琐复杂的,他的科研工作任务多、时间紧,所以只能用勤奋来弥补。这些年来,夏辉常常主动加班,或做实验、或阅读文献,积极推进研究工作。同时,我们的工作不仅要“高、精、尖”,同时还要接地气,需要育种实践相结合。所以,他的身影不仅仅流连于实验室,也出现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得到了研发中心同事的认可。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