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国内外动态>详细内容

从“植物工坊”到“植物梦工厂”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9-11 09:45:08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孙桥位于老港种源农业示范基地内,一座超大型的植物大棚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这便是上海大地园艺种苗有限公司(下称“大地种苗”)着力打造的“智能化种苗产业园”,不过公司总经理袁文辉更愿意称之为“植物梦工厂”。

   

  儿时种下“植物梦”

   

  袁文辉算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儿时住在周浦,别的孩子在嬉戏玩闹时,他却在“研究”花花草草,自己分类,收集不同的种子,种出不同的花草。他对植物那种莫名的热爱此时便显现了出来。

  大学他选择就读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专门研究植物克隆技术。毕业后,他当了一年老师,被评为黄浦区优秀教师。但第二年,他便离开了学校,放弃了教师这个铁饭碗,来到了“大地种苗”,从事他所热爱的植物事业,从此便在也不曾离开。

  1992年“大地种苗”成为沪上最早一批专业从事非洲菊种苗培育的企业。在袁文辉看来,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最先进的种苗技术,但在国际市场却没有任何话语权,而这和国内落后的经营方式不无关系。“当时我们做了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就是选择和全球最优秀的企业合作,这让我们迅速地与国际市场接轨。”袁文辉回忆道。

  事实确实如此,从1994 年开始,“大地种苗”和美国保尔公司、荷兰S chreurs公司合作。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为他们加工生产种苗,这不仅让刚起步的“大地种苗”得到了市场上最优良的种源,更让袁文辉学到了行业内最先进的运营管理理念,懂得了尊重知识产权, 他们销售给国内客户的种苗都与国外生产者签订了专利协议的。

  在恪守国际惯例的过程中,“大地种苗”迅速成长发展起来的,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中,靠自己的产品,占领市场,逐步建立公司信誉,赢得同行尊重、“大地种苗”品牌也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享有良好声誉。

   

  “植物工坊”

   

  随着中国温室技术的进步及国外新型温室技术的引进,“大地种苗”的主打品种“非洲菊”和“勿忘我”种苗在中国的栽培量也明显增加,市场竞争激烈。只有通过提升科技含量和加强技术研发创新手段,进一步做强做大“大地”的品牌。

  2006年,一座面积达3200平方米,年产3500万株组培苗的植物组培工厂拔地而起,这便是目前“大地种苗”总部的所在地,袁文辉称之为“植物工坊”。在这里他和他的团队开始由传统培育方式向现代种业过渡的艰难探索。

  针对国际花卉市场的发展和分工,结合自身组培工厂的特点和优势,大地园艺开始对组培工厂生产系统进行现代化和自动化改造。

  为了提高“植物工坊”的生产效率,对培养架系统进行改造,重点优化培养架空间和灯具,将容积率提高了25%。与飞利浦公司合作,对光源进行改造,采用LED进行植物光配方研究,确定了不同培养物的最佳光配方,降低能耗和汞污染;与上海稼丰园艺设施公司合作,开展空气净化和二氧化碳补气研究,改善植物生长环境,降低污染率,提高植物光合作用能力,增强植物繁殖率和生根率。

  为了解决种苗生产中工业化周年生产与季节性供应的矛盾,研发和创新完成了部分宿根花卉组培苗成品种苗最佳低温温度、持续保存时间、复苏温度、光照强度等研究,为集中供货提供了技术保证。

  为了解决组培苗规模化生产状态下,人工识别产品流量小和物流运输劳动力成本高的矛盾,应用无线射频扫描技术和芯片技术,开发了组培工厂中ERP管理系统。目前,正在开发和制造接种机器人和自动化物流系统。

  目前,“大地种苗”已拥有5000平方米,年育苗量为500万株的全自动电脑控制的文洛式温室一个以及示范性花卉种植生产基地1500亩,并与国内8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植物梦工厂”

   

  袁文辉对于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他现在正在打造他的终极梦想“植物梦工厂”——一座总投资高达2.5亿元,占地面积180亩的智能化种苗产业园已在浦东老港镇投入施工,目前一期已经完成正在投入试运行,而整个项目建成后,通过高度集成化的现代设施农业装备体系和高度专业化自动化的现代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实现产业园组培种苗年产量1.0亿株。

  这座“植物梦工厂”同时将在技术、装备、管理和品质四个方面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花卉种苗产业中心,成为国际水平的现在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成为国际领先的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平台,成为推动上海设施园艺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公司三年内的目标是建成生产自动化、管理电子化,年产10亿(年出口5亿株)组培苗,在技术、种源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企业。”

  袁文辉表示,随着“植物梦工厂”的建成,全方位全自动化的现代种苗标准化生产模式也将完成,这也将成为行业的新标杆。

  在这座植物梦工厂内,传统植物组织培养手工作业中,所需要的大量人力,将不再出现。为了消除限制种苗培育产量的因素,袁文辉有目的、有步骤地将原有的人工作业向工艺流程改造,向工业自动化方向发展。

  “在整合医药、医疗、食品行业中相关设备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完成培养基消毒灭菌和灌装自动化系统;在园林种植、移栽机器人系统基础上,通过定向改造,建成替代人工接种的外植体移植机器人系统;借鉴物流和仓储管理中的无线芯片ERP管理系统,自主研发无线射频芯片技术和识别系统,实现管理电子化。”

  为了种苗销售不受季节所限,“大地种苗”的科研团队还研发出可以将种苗“速冻”并“唤醒”的技术,正在申请专利中,该技术一旦成熟,种苗的生产销售也将摆脱季节温度的限制。

  预计两年后,“植物梦工厂”全部投入使用后,“大地种业”不止是国内行业龙头,也将成为全球该领域的第一。

   

  遵守国际规则

   

  不过,袁文辉还有一件非常担忧的事,那就是国内企业和行业的盲目发展。

  “以非洲菊为例,现阶段国内的非洲菊主流品种,实际上是国外十几年前已经淘汰的老品种,由于产业发展初期,我们的生产者没有遵循市场规则,对进口非洲菊品种进行非法扩繁,因此,国外企业很少将新品种带到中国来,而这批老品种在花型、花色以及抗病性等性状都开始退化,而种苗质量又直接影响非洲菊切花品质,拖慢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袁文辉表示:国内的育种企业也都在努力培育新品种,但种质资源太少限制了育种效果,培育出的新品种差异性太小,特殊品种数量极少,对市场完全没有吸引力。

  他建议一些大规模的生产者完全可以尝试购买国际流行品种,虽然种苗价格较高,但回报同样高,只要每支花售价在2元左右,就能保证生产者的利润空间。

  “这些年的实践告诉我,中国花卉业要想并入世界市场的运转中,就要遵守国际规则,尊重知识产权。做花卉也一样,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有良好的信誉,谁先遵守了这个规则,谁就会先拥有市场。”

  “企业经营要长远考虑,不能只盯着生产成本和市场份额,大家要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同时注重品种在消费终端的推广,只有获得消费者认同,产业才有生命力。” 袁文辉如是说。

信息来源:任姝玮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