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才队伍>联合培养平台>导师介绍>详细内容

导师介绍—生物与医药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21 11:22:26 浏览次数: 【字体:

乔勇进,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三级),农产品贮藏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园艺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科技部评审专家,科技部科技特派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平台评审专家,上海市科技评审专家,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上海市园艺学会常务理事采后保鲜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经济林协会无花果分会常务理事;中物联农产品供应链分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食品科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海农业学报》审稿专家,《科学画报》专栏作家,《食品与生活》编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农产品的保鲜及精深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果蔬采后安全及贮运保鲜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功能性食品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先后承担过国家科技攻关、国家“948”、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省市级重大专项及科技攻关、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等项目4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2020年中物联农产品供应链技术贡献奖,2020年上海国际薯业博览会个人突出贡献奖,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文章4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参编科技著作7部。e-mailyjqiao2002@126.com

 

张劲松,男,博士,研究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担任江南大学等8所高校的硕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分中心主任等职;担任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等国内外学会和协会的职位。现主要从事食用菌中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已主持和参与国家、部市级项目60多项,对灵芝、鸡腿菇等食药用菌,特别是对灵芝属真菌的种质资源和药用价值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主持获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获得部市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已发表文章380多篇,其中SCI文章70篇,著书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获国家保健品证书3个,食用菌新品种认定10个,制定灵芝DUS标准1部,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e-mailsyja16@saas.sh.cn

 

尚晓冬,博士,三级研究员。上海领军人才、闵行领军人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A类卓越团队负责人。主要发现食用菌种质经有性重组和自交后发生分化与退化,提出食用菌纯系亲本育种理论,破解杂合亲本复杂性状利用的难题。主持驯化成功野生食用菌新资源中国美味蘑菇。构建基于农杆菌介导的食用菌遗传转化新技术。阐明猴头菌中抑杀幽门螺杆菌现象及其物质基础。主持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8)、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6),参加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2,排名3)。e-mailxdshang@163.com

 

杨焱,女,博士,二级研究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农业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加工技术与发酵工程研究室主任。中国食用菌协会药用真菌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委员、中国菌物学会桑黄产业分会秘书长、上海食品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食药用真菌功能营养、活性作用机制和精深加工相关研究。承担了国家和省市级50多项课题,主持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技术发明奖1项;参与获得中华神农科技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对珍稀药用真菌桑黄和猴头菌的优良菌种选育、人工驯化、发酵调控、功能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高效制备、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获得了高产活性代谢物的优良菌株及高值利用技术;揭示了天然活性多糖功效作用的结构基础,构建了多糖的精准质控技术和高效制备技术,开发了系列营养健康产品;系统研究了食用菌风味物质产生的关键因素及机制,建立了食用菌风味评价体系。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70多篇,其中SCI收录7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项;获得5项国家健字号批文;认定食药用菌新品种6个。e-mailyangyan@saas.sh.cn

 

唐庆九,女,博士,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导师。研究方向为食用菌活性成分的研究开发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对灵芝、虫草等食用菌中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标准进行大量深入研究,熟悉食用菌中多糖、三萜、核苷类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和分析方法的建立,了解食用菌功能因子的生产工艺和规模化生产,对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和质量控制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曾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并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医学院进行半年访学。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上海市农委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市科委振兴东北项目等,并作为主要骨干参加了86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1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与了灵芝康泰等保健品的研制与开发。主持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参加获得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上海市技术三等发明奖1项。已发表文章100多篇,其中SCI文章2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保健品证书3个。e-mailTangqingjiu@saas.sh.cn

 

刘艳芳,女,博士,研究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加工技术研究室副主任,闵行区领军人才,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食药用菌活性成分研究和大健康功能产品开发工作,对食药用菌中多糖等功能成分的结构表征、活性评价、质控方法和制备技术进行过系统研究,曾在加拿大农业部圭尔夫食品研究中心访学1年。近年主持上海市农委、科委项目4项,作为主要科技骨干参与国家科技支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及上海市科委、农委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近五年发表论文80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主持获得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10余次。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食用菌协会药用真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菌物学会灵芝产业分会和健康产业分会理事、菌物学报和食用菌学报编委,担任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Carbohydrate PolymersFood Hydrocolloids等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人。e-mailaliu-1980@163.com

 

贾薇,女,博士,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研究员,中国中药协会牛樟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专家,上海市科委科技特派员,上海市自然基金和扬帆计划专家评委。主要从事药用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研究。获得了10多个金针菇、牛樟芝、姬松茸多糖结构,并利用亲和层析、ELISA CBA等技术首次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发现了食用菌多糖在免疫细胞上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代表性成果发表在SCI一区杂志Carbohydrate Polymers上;从药用真菌樟芝发酵液中分离获得新化合物,研究确定该化合物具有明显抑制肺癌细胞活性并能通过自噬信号通路来发挥抑制和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该方面成果已发表多篇SCI文章。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从事食用菌成分生物活性的研究1年。正在主持上海市自然基金1项,已主持上海科委生物医药重点攻关项目、农委科技兴农重点项目多项,主要参与市级、国家科技支撑、国家“863”等省部级项目近20项。近五年主笔发表SCI收录文章16篇,国内一类期刊30多篇,主持获得保健食品证书1个,主持获得发明专利4项,主要参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明奖1项和发明专利5,新品种2个。e-mailjiawei@saas.sh.cn

 

陈明杰,男,19656月出生,博士研究生,三级研究员,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从事食用菌的抗逆机理、主要食用菌种质资源的遗传评价等研究工作;开展食用菌的原生质体育种、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以及构建食用菌有效转化体系的技术研究。主持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参加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先后获得国家、部、市科技进步奖16项。主持选育的草菇低温诱变菌株VH3 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获得授权专利2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e-mailm62200747@163.com

 

宋春艳,女,硕士,研究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香菇专业组组长。兼任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菌物学会香菇分会执行秘书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食用菌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食用菌育种理论技术创新、新品种选育及菌种质量控制,为国内香菇企业、推广部门提供品种及栽培的技术指导服务。主持或重点参与省部级项目24项,其中主持5项,包括上海市科委项目、国家外专局引智基地项目、上海市农委项目。2007年“香菇菌种鉴定系统的构建技术及应用”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R07),2012年“广适、高效‘申香16’等香菇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R02)。2019年“香菇种质创新和抗逆优质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R04)。选育的“申香16号”等12个食用菌新品种获得上海市新品种认定。“一种香菇闵丰1号菌种的SSR标记指纹图谱与应用”等14项专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主笔发表论文22篇。主编《香菇栽培实用技术》、《图说香菇栽培技术》、《香菇安全栽培技术》等3本专著。e-mailhelen@saas.sh.cn

 

冯娜,女,博士,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科技部科技特派员,中国食用菌协会药用真菌委员会委员。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同年进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主持完成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课题1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参与完成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1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目前正在主持市科委课题1项。主笔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授权3项。主要从事食药用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的开发研究,制备出多个百毫克级以上的三萜、甾醇、核苷、糖醇对照品,建立了灵芝中七十余个活性物质的质谱数据库并建成多项液质联用分析方法。e-mailfengna006@163.com

 

李传华,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国家科技部专家信息库专家,上海市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国食用菌商务网专家顾问团专家,《食用菌学报》、《中国菌物药》编委,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DUS测试(上海)分中心兼职测试员(食用菌)。主要从事大型野生食药用真菌多样性、种质资源学、区系学、驯化栽培、利用及毒蘑菇等研究。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多人。已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10多项。发表文章40多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9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参编出版著作2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获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海职工发明专利铜奖”1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农业农村部农业行业标准9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项。e-mail15221098780@163.com

 

尚俊军,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2007年至2012年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克莱姆森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2017年任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2017年进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工作。曾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人才启动项目。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食用菌分子遗传学,对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和重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进行挖掘和功能解析。e-mailjjshang@163.com

 

唐利华:博士,副研究员。硕博学位分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分别担任上海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东华大学等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食用菌生物技术。已主持和参与上海市科委、农委,江苏省科技厅的项目20多项。已分别在《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IF3.81)、《菌物学报》等SCI、一级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菇业大典》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等章节,在第十八届国际食用菌大会等国内、国际食用菌学术大会作专题报告。申请发明专利2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先后获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宿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聚集计划等资助。e-mailtanglihua@saas.sh.cn

 

汪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食用真菌的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完成大球盖菇交配系统鉴定,翘鳞香菇的驯化、栽培和应用,草菇功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表达,蛹虫草和草菇交配型基因解析、草菇杂交育种等研究。主笔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5项。e-mailw62200747@163.com

 

汪雯翰,男,博士,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食药用菌活性物质筛选系统建立、大分子和小分子活性物质挖掘和作用机理研究,及食用菌类健康产品的开发工作。先后主持了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市级项目2项,院级项目2项,横向课题2项,并作为主要科技骨干参与农业部行业专项、上海市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市农委、科委重大重点项目13项;主笔发表论文41篇(其中SCI 11篇,其中SCI 10篇,总IF27.61,单篇最高:7.05;一类期刊论文22篇);参与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14),院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分别排名第4、第14、第19),院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排名第17);参与开发了健康产品4款,成果转化累计达100余万元;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参与育成灵芝新品种2个。2018年荣获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优秀工作者,2016年和2018年获得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优秀科技人员津贴。e-mailwangwenhan@saas.sh.cn

 

吴莹莹,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遗传工程研究室副主任,《食用菌学报》青年编委,《Natural Product Research》、《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Model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等国际期刊审稿人。曾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多个市级重大项目,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论文14篇,主笔14篇,完成专利申报28项,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主要研究领域:(1)高品质食用菌的分子辅助育种;(2)大型真菌来源活性天然产物的合成生物学。e-mailwuyingying@sibs.ac.cn

 

赵妍,女,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获得者,“攀高”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现任食用菌所资源利用与栽培过程工程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食用菌生理生化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农委重点攻关课题及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共8项,作为团队骨干成员自2011年至今参与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研发工作;作为第一完成人、第二完成人获得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参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主笔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为39.26;主持选育食用菌新品种3个,申请发明专利30项,其中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正在制定食用菌DUS测试指南3项,参编著作2部。e-mailjiandan289@126.com

 

唐传红,男,副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灵芝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功能基因挖掘与新品种选育研究。已主持和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农业部和上海市等课题多项,相关成果获得部市级科技成果奖4项。选育出 “沪农”系列各具特色灵芝品种10个,并进行了示范推广和规模化栽培。已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教材2部;申请发明专利1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e-mailtangchuanhong123@163.com

 

 

陈辉,男,博士,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获得者,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农委、科委重点攻关项目,担任上海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专业组组长,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上海市农委、科委项目十多项;近年来主要从事大球盖菇、羊肚菌等栽培生理和生态应用研究与推广。主持获得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已发表文章56篇,其中SCI文章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件,已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食用菌新品种认定3个。e-mailhuichen_js@aliyun.com

 

汪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食药用菌子实体发育机制及次生代谢产物产生机理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1项,主持上海市农科院院级项目1项,主持完成上海市级青年人才项目1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近5年来主笔发表论文20多篇,SCI单篇影响因子大于7.5。以第1申请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2019年度主持获得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2019年度入选上海市农科院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资助。e-mailwyhrx@126.com

 

冯杰,男,发酵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佐治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加工技术与发酵工程研究室副主任。中国食用菌协会药用真菌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以生产活性因子为目标的真菌发酵过程调控及代谢机理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上海市农科院院级项目各1项;2019年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获得者。已主持完成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市农委成长计划,市农科院助跑计划各1项。作为主要科技骨干,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和上海市农委项目2项。近五年来主笔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其中SCI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和参与获得院科技成果奖3项。指导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20名。近五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10次,其中提交摘要10次,做学术会议报告5次,与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和罗马尼亚皮特什蒂大学开展合作研究。e-mailsytufengjie@163.com

 

姚俊峰,女,1983年生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团队成员。主要从事家禽主要经济性状遗传机制、蛋鸡福利的研究以及开发蛋鸡育种新技术,参与建立了国家蛋鸡动态遗传评估体系平台和分子育种新技术平台,参与选育了新杨黑羽蛋鸡配套系,并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审定,在全国推广销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持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子课题1项,上海市自然基金1项,院手拉手项目1项,参加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 30余篇,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e-mailyaobison@163.com

 

赵志辉,男,博士,研究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上海)主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成员、全国饲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饲料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实验室认可技术评审员、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和上海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食用农产品中真菌毒素防控技术研究、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饲料安全评价。曾于2008年赴美国乔治亚大学食品科学系访学进修。先后承担农业部行业公益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上海市农委、科委重大或重点攻关项目10多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7项,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论文50余篇。e-mailZhao9912@hotmail.com

 

宋卫国,男,42岁,博士,研究员,现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技术服务平台主任,上海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产地环境安全评价和溯源研究,包括:(1)基于光谱(重金属)和色质谱(二噁英等POPs)的产地环境痕量化学污染物检测和风险评估;(2)农产品及其环境污染物的精准产地溯源。先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UF)和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R)留学访问。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行业公益项目、上海市国内合作项目等12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5),发表论文30余篇,制定国家标准7项,授权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4项。e-mail20788052@qq.com

 

 

韩铮,男,浙江大学博士,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质标所研究员,副所长,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农业农村部“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上海市闵行领军人才。围绕真菌毒素的评价体系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6篇,累计影响因子202.6,他引787次,单篇最高引用78次。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3篇,大于511篇,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主持获得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证书1项,二级标准物质证书12项。e-mailhanzheng_ok@163.com

 

周昌艳,博士,研究员。现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标准及检测技术研究。现为国家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项首席专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会商专家、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评价(食用菌)首席专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评审员、国家食药同源科技创新联盟理事、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检验方法与规程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理工大学兼职硕导。先后主持参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及上海市科委与农委等重点攻关项目40余项,此外还开展了两个产品的成果转化(灵芝康泰粉剂与猴头精胶囊分别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B类与A类成果)。主要参与获得4项上海市级三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件,其中“一种灵芝保健品的制备方法”获得中国第八届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主持制修订农业行业标准2项已颁布(4项制定中)、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还曾先后荣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标准化工作积极分子、上海市农委系统“上海世博工作先进个人等。e-mailzhouchangyan@saas.sh.cn

 

聂冬霞,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自2011年进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工作后即从事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主要包括:(1)基于纳米技术、分子印迹技术、免疫分析技术与光/电化学传感技术相结合,通过新原理、新方法,建立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手段;(2)基于LC-MS-MSLC-TOF-MS等大型精密仪器,建立小麦、玉米、蔬果等农产品中多种真菌毒素同时精准检测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主笔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Sensors and Actuators: B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Bioelectrochemistry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有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e-mailniedongxia@163.com

 

杨俊花,女,博士/博士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进入上海农科院质标所做博士后研究,20135月出站留所工作至今。被聘为国家粮油作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创新团队二级岗位成员,中国毒理学会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会员。目前主要从事畜禽饲料中生物毒素、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在不同细胞和动物模型、畜禽体内的毒性作用及代谢动力学研究。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热科学(青年)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农委重点攻关、农委青年成长计划、上海市地方标准等项目5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行业公益专项、上海市农委和上海市科委等项目10余项。参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3项,申请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主笔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Toxins》、《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和《色谱》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e-mailyangjunhua303@126.com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