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粮、爱粮,从孩子抓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10月12日下午,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高级农艺师龚丽英在民办阳浦小学开展的上海市中小学“科普校园行”科学家巡讲活动中,为全校同学做了一场生动又意义深刻的科普讲座 —— 《节水抗旱稻的前世今生》。
一、粮食危机
水稻,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重要的粮食之一,然而随着全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以水稻为首的各种粮食的增长速度已经落在了后面。目前,在全世界的72亿人口中,有6.9亿人处于半饥饿状态,也就是说全世界平均100个人里就有9个人每天连饭都吃不饱!
在龚老师的讲述中,同学们知道了水稻的种植一般要经历春耕、播种、育秧、插秧、种植、收获、打谷、晒谷等一系列加工过程才能进行销售,并最终成为广大人民餐桌上香喷喷的米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功亏一篑。而这其中,最容易成为水稻欠收的罪魁祸首就是“干旱”。我国的农业灌溉缺水每年有1200亿立方米!粗粗一算,每个人每年平均用水量不过60立方米左右,所以说我们全国13亿人口整整一年不用水,也只能节省780亿立方米的水,根本不够补上农业灌溉的缺口啊!
二、应对危机
那么有什么办法才能克服不利因素,提高水稻的产量,使大家都能吃到足够的粮食呢?这真是个让同学们都很好奇的问题。在讲座中,龚老师为大家揭开了谜底。原来,我国农业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培育出了一种叫做“节水抗旱稻”的新型水稻。这种水稻其实是普通水稻和旱稻的结合体,它吸取了两者的优势,既可吸取地下水,又可吸收周边泥土的水分,因此种植时不用淹水,能够节水50%,大大缓解了农业灌溉缺水的问题。这样的水稻种植简单、范围广泛、生命力强、需水量少,能够非常有效保证水稻的产量,因此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国际影响,让节水抗旱稻“香飘天下”!听完龚老师的介绍,在场的同学都忍不住鼓起掌来。
三、节粮、爱粮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生,又如何能为世界粮食缺口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呢?龚老师认为既要能“开源”,也要会“节流”,从自身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仅做到杜绝浪费粮食,也应向周围的人宣传节约粮食。
同学们,当你在食堂把餐盘堆得满满当当时,当你嫌弃午餐里搭配了你不爱吃的蔬菜时,当你拿起餐盘想把剩饭剩菜倒掉时,想想那6.9亿不得不忍受饥饿的人们吧!他们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然而我们衣食无忧,每天端坐在教室里学习,他们却要忍受饥饿,始终为了下一顿餐食而忧愁!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响应习爷爷的号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让舌尖上的节俭成为中华民族的新风尚!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