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所油菜中心科技人员参加第十届全国植物生物学与植物逆境生物学研讨会
4月11-13日,第十届全国植物生物学与植物逆境生物学研讨会在安徽合肥顺利召开。我院作物所油菜中心青年科技人员雷蕾和孟宪敏博士参加了会议,并围绕植物抗逆机制研究与作物育种应用领域展开深入学习与交流。
本届会议由第十届全国植物生物学与植物逆境生物学研讨会组委会、中作农研(北京)农业技术发展中心和中作农业发展与技术交流学术平台主办,吸引了全国近200名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及企业代表参会。会议聚焦植物生物学与植物逆境领域,涵盖植物逆境信号感知与转导、抗逆基因资源挖掘、作物抗逆分子设计育种等热点议题。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等科研院校多位专家作大会主旨报告,系统解析了植物应对低温、盐碱、干旱等逆境的分子调控网络,并探讨了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辅助育种、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在作物抗逆改良中的应用前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路径。会议期间,我院科技人员学习了国内外同行在作物耐低温、耐盐碱、耐旱基因功能解析、表型组学技术开发及抗逆种质创新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我院油菜研究方向,与会议多位专家学者就“耐逆表型精准鉴定技术”“盐碱地高产栽培模式”在油菜上的应用研究展开深入探讨。会后,科技人员赴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油菜团队试验基地与张付贵博士就油菜优异资源筛选与鉴定、抗逆育种开展交流。
通过本次会议,我院科技人员进一步明确了油菜耐逆研究的核心方向与技术瓶颈。当前,气候变化加剧与耕地资源紧张对油菜生产提出更高要求,亟需突破多逆境协同抗性机制解析、抗逆与高产性状协同改良等关键问题。未来,团队将依托我院粮油农业农村部粮油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及庄行试验基地,加速整合多组学测序和表型智能分析等新技术手段,深入挖掘油菜耐低温、耐盐碱及其多逆境相互协同调控的关键基因网络,推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基因编辑技术的集成应用,助力油菜扩种潜力。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