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中心科研人员发现一个调控水稻粒型的关键基因
5月31日,基因中心在遗传学权威刊物PLoS Genetics发表了题为“A novel rice grain size gene OsSNB was identified by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n natural populat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第一作者为马孝松博士,通讯作者为罗利军研究员和余舜武研究员。
该研究通过对270份种质资源的粒长和粒宽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分别定位了5个粒长QTL和4个粒宽QTL。在其中一个QTL(qGW7)区间发现了对粒型有重要调控作用的基因OsSNB。通过对OsSNB过量表达和CRISP/Cas9技术基因敲除等转基因技术验证发现该基因负调控粒宽、粒长、粒重等性状。单倍型分析发现,该基因存在8个单倍型(Haplotype),其中Hap 3属于大粒品种。与其他单倍型相比,Hap 3在启动子区存在225个碱基插入;针对225bp的插入/缺失设计了一个功能标记OsSNB_Indel2,利用IRAT109/珍汕97B的重组自交系验证了该功能标记可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同时,在OsSNB的转基因材料和野生型材料中检测了已知粒型基因的表达量,发现OsSNB可以调控GS5和TGW6的转录水平,表明OsSNB是通过调控GS5和TGW6影响粒型。该研究加深了对水稻粒型的遗传机制和分子机制的理解;开发的功能标记OsSNB_Indel2对水稻粒型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论文详见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gen.1008191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