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科技动态>详细内容

我院生态所研究团队在农田杂草绿色防控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来源:生态所 作者:李涛 发布时间:2023-09-19 15:06:20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有益生物利用与有害生物防控团队在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区TOP,IF:6.7)和Weed Technology分别发表了“Earthworm activities enhance taro production by reducing weed infestation through taro–earthworm coculture”和“Germination ecology and response to herbicides of Ludwigia prostrata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weed control in paddy fields”两篇研究论文,介绍了基于杂草种子治理的农田杂草绿色防控技术。

3f2e9c289e3d44bfbaff966c98f5a180.Png

12bd7a5820764856b8ec4626922c558f.Jpeg

杂草是制约作物丰产和增收的重要有害生物,过度依赖化学除草剂已被证明不可持续,亟需集成绿色控草技术,兼顾除草效果和生态效益。土壤种子库是杂草发生的根源,利用种子捕食、生态调控等措施降低直至耗竭杂草种子库,就可以减轻甚至免除杂草的危害。

科研进展一

蚯蚓在改良土壤、消解农业废弃物、提高土壤养分方面的作用早已被熟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蚯蚓还是重要的种子捕食者,可吞食杂草种子并影响种子的活力,生物学家达尔文最早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然而,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开展的,自然田间环境下,蚯蚓如何影响土壤杂草种子库未见报道。

研究团队构建了“菜-蚓”共作模式,利用PLS-DA分析和指数回归模型拟合的方法对土壤种子库进行了连续四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蚯蚓通过取食、掘穴等活动消耗了杂草种子库,减轻了杂草危害,减少了除草剂用量,提高了作物产量和经济价值。与作物单独栽培相比,“菜-蚓”共作模式中的杂草种子库密度下降了37.1%,其中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种子库密度分别下降了44.4%和32.2%;杂草密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以及除草剂用量分别下降了54.1%、48.3%、20.8%、8.2%和39.7%;作物产量和净收益分别提高了19.7%和50.7%。本研究为农田杂草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成果已获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5057a135d81146eb9a5f9326ff19d4e2.Jpeg

6e27eed62144406c8bf23a66e6293079.Jpeg

科研进展二

杂草种子的萌发和成苗受到温度、光照、水层、翻耕模式等环境和农艺因素的影响。针对危害日趋严重的稻田杂草丁香蓼,研究团队研究了其发生与环境和农艺因素的关系,建立了基于种子生物学特性,集农艺措施、水层管理、生态调控和化学除草剂于一体的综合防控技术,经田间应用可减少化学除草剂用量60%以上。

8789a1baf8ea44f096ed491a3d650c83.Jpeg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所李涛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卓越团队项目资助。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