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科技动态>详细内容

上海市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稻秸秆原位利用模式现场会在浦东召开

来源:食用菌所 作者:董沁 发布时间:2025-04-29 10:05:40 浏览次数: 【字体:

2025年4月27日上午,上海市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设施化栽培新品种创制与应用专业组、农林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创新和应用专业组和浦东综合试验站在技术示范点上海虹霞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上海乔稼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召开稻秸秆原位利用模式现场会。上海市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张劲松研究员,农林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创新和应用专业组、食用菌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和示范及产业经济专业组、浦东综合试验站、金山综合试验站等组站成员以及上海各区食用菌推广和从业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农林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创新和应用专业组组长陈辉和浦东综合试验站技术负责人孙育红主持。

参会人员首先参观了位于上海虹霞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稻秸秆原位利用模式示范现场。基地2024年大球盖菇栽培面积为40亩,采用分散种植的栽培模式,以亩为单位,将收割的水稻秸秆就地做畦,与青菜套种,可有效降低稻秸秆搬运距离,具有省时省工的优势。针对之前大球盖菇种植过程中临海风大的问题,在播种完成后,采用开沟机进行覆土,在防风的同时,保证发菌质量和大球盖菇产量。随后,与会人员前往上海乔稼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参观了稻菇轮作基地。该基地采用集中种植模式,水稻收割后,将秸秆转运至栽培地块进行种植和管理工作。栽培大球盖菇后稻秸秆消耗量可达到90%,之后进行菌渣还田,实现后茬水稻生长所需肥料的减量化。

5fad704b279649ac8b0fca6f6a9b6825.Jpeg

6a461fd733db4150921bb7b3f386913f.Jpeg

陈辉详细介绍了食用菌高效利用稻秸秆的模式与应用,强调了稻秸秆原位还田在提升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重要作用。孙育红与上海虹霞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霞丽共同汇报了稻秸秆原位还田模式的技术要点和实际成效。上海乔稼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生飞展示了稻秸秆利用相关产品,并分享了市场推广经验。

0337ab56b00b44a8bd31fe7d352aaa22.Jpeg

7ad2f58660954eb6acf1a5ae32a71189.Jpeg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围绕稻秸秆原位利用模式的技术难点、经济效益和推广前景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模式不仅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张劲松研究员作总结发言。他指出,稻秸秆原位利用模式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重要实践,未来需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完善产业链,加强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确保从秸秆回收到产品销售的全程畅通;二是推广两种稻秸秆利用的模式,因地制宜扩大应用范围;三是深化合作,整合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升级。他强调,只有通过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才能实现稻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08991dc752b44a8a85a736a272415271.Jpeg

会后,与会人员还品鉴了稻秸秆利用相关产品。大家纷纷表示,此次现场会内容丰富、收获颇丰,为今后进一步推广稻秸秆原位利用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029a98144c7a4754a5ea473b424dae91.Jpeg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