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节水抗旱稻“播撒”世界各地,5年后推广面积有望达到1000万亩
摘要
上海节水抗旱稻也已“播撒”到了世界各地,在东南亚、非洲的10多个国家开始试种,在节水50%以上的基础上,最少增产20%,最多增产50%—70%。
一斤稻谷售价只要1元多,但一斤稻种售价30多元,还供不应求?记者从上海市农科院日前召开的节水抗旱稻发展战略论坛上获悉,今年,上海节水抗旱稻的制种量增加到了300万斤,是去年产量的2.5倍,预计5年后制种量将达到1000万—1500万斤,届时上海节水抗旱稻的推广面积有望超过1000万亩。
眼下,虽然水稻才刚收割上来,上海节水抗旱稻的种子还没有加工好,但300万斤稻种已经被各地种子公司预订一空,有的种子公司负责人生怕买不到,一边超额转了订金过来,一边亲自坐飞机赶到上海“催种子”。这300万斤节水抗旱稻稻种,将于明年3月到6月播种,主要推广在安徽、湖北、河南等地,预计播种面积将在100万—150万亩。
与此同时,上海节水抗旱稻也已“播撒”到了世界各地,在东南亚、非洲的10多个国家开始试种,在节水50%以上的基础上,最少增产20%,最多增产50%—70%。
专家在论坛上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粮食作物产量持续增长。但取得巨大成就所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惊人: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损耗过大、资源效率较低,农产品质量安全仍然严峻。
有关研究表明,在我国,水稻生产消耗了总用水量的50%以上,干旱使大部分中低产田严重减产。水稻生产中长期保持水层的种植方式,不但随着农药化肥的增加形成面源污染,而且稻田甲烷排放占总排放量的20%以上。因此,提高水稻品种节水抗旱特性,是稳定和提高稻谷产量,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国家需求。
2004年,经过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科学家罗利军及其科研团队的多年努力,世界首例杂交旱稻在沪诞生。2009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发展“节水抗旱稻”的策略与方法。所谓节水抗旱稻,是指既具有水稻的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一种新的水稻品种类型。在有水灌溉的条件下,节水抗旱稻的产量、米质与水稻基本持平,但可节省50%以上的灌溉水,大量地减少面源污染和碳排放。
节水旱稻的栽培也简单得多,农民播种前无需耕翻田地,只需打一遍除草剂,便可直接播撒旱稻种子,接下来仅靠“天落水”,就可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如今,罗利军所在的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落户张江药谷,致力于构建以节水抗旱稻为代表的绿色超级稻产业化平台。5年来,天谷科技全面打造节水抗旱稻种子研发、生产、加工仓储、销售和服务体系的产业化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节水抗旱稻“育、繁、推”一体化构架。
目前,天谷科技已在全国范围内拓展上万亩的制繁种基地,初步建立了以“旱优73”为代表的高产制繁种技术,繁种产量超过每亩150公斤,高产制种每亩超过250公斤。同时,公司推广的七八个节水抗旱稻品种受到了各地农民欢迎,其中不少品种的产量和抗性已能与优质水稻相媲美。
罗利军在论坛上透露说,他们目前正在试种的一个新品系,还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绿色超级稻,它除了具有节水抗旱的特性,其亩产量更是高达646公斤,米质也达到了国优3级米标准。
除了生产、销售节水抗旱稻种子,天谷科技已开始探索“从种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之路。在这次研讨会上,公司首次推出了“天谷1号”、“天谷2号”两个高端米产品,并在现场分别煮饭请专家品鉴。其中,“天谷2号”选用的是沪旱61号品种,播种在安吉的一座山脚下,采用了生态种植法,基本不用任何农药,灌溉的都是山泉水,煮成米饭吃起来香糯、有嚼劲,还带有甘甜口感。不过,这样的生态米售价也不低,每公斤定价在99元。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