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无怨无悔,做农民的“招财宝”

来源:青年报 范彦萍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1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现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果所所长的叶正文从1986年进入上海市农科院从事果树育种栽培研究,一待就是近30年。虽然身为所长,但他丝毫没有架子,普通的农民碰到急难愁问题,都会求教他这位专家。在果农们眼中,他是 “招财宝”、智多星,劣果的克星。为了了解这位果农专家,日前,记者一行走进了上海农科院奉贤总部,从27名技术员、农户、林果所骨干、农艺师口中了解这位老专家的传奇故事。
    近30年,他有一半的时间在田间
    乍一看,这个皮肤黝黑的农业专家与普通果农无异。再看他的履历,不免要吓一跳。他不仅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果树学科带头人、农业部桃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博士。
    上世纪90年代初,叶正文刚到农科院园艺所工作没几年,这时,恰逢出国潮,园艺所的部分青年科技骨干纷纷自费赴美留学,又恰逢一批老科技人员集中退休,面对桃树等优势树种的培育、研究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他决定留下来,从事果树新品种选育、示范和推广。
    选择果树研究,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辛,因为果树的生长周期长,培育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同时,果树的种植管理要求高、实践性强,一年四季都要在田间进行技术摸索、进行现场示范。20多年来,他常年有一大半的时间奔波于田间地头。每年3、4月份桃花盛开的季节,为了获得更优良的品种性状,不同品种和优系间的杂交试验必不可少。经常是凌晨4点他就已在基地,不顾自己患有过敏性哮喘,亲自指导和参与授粉工作。
    每年7月、8月份炎炎夏日,别人都躲在室内,叶正文则要忍受烈日和设施大棚里四五十度的高温,挥汗如雨地考种。“做农业的没几个细皮嫩肉的,老叶是我们这里最黑的专家之一。上海近40万亩果林都有他的功劳。我们毛估估,有五分之三时间他都在郊区。”上海农科院院长吴爱忠说。
    他是果农救命草,劣果大克星
    “上海早期的葡萄、草莓品种引进自国外,上海人比较喜新厌旧,今天喜欢吴爱忠、明天喜欢吴忠爱,后天又喜欢爱忠吴了,所以要开发不同的新品种,但果树的研发周期比较长。你看,老叶在这里一待就是20多年。”吴爱忠开玩笑地说。
    除了技术培训以外,叶正文还会经常接到果树种植户们的电话,向他咨询果园管理、农时安排和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问题,有时还会遇到一些需要紧急处理的突发情况。
    盛亮专业合作社的农艺师盛新华是半路出家的种桃者。因为向老叶请教穿孔病,两人熟识起来。为了感谢他救了自家的桃子,盛新华送给老叶一盒水蜜桃。“当时,他舍不得吃我们的桃子,把桃子拿去参展。没想到我们家的桃子居然评到了2013年第四届桃产业体系蒙沂杯金奖。”
    “叶老师是桃产业的老黄牛。金山种蟠桃的没几个人不认识他。我们都认他。”农户马金林告诉记者,从一个产品到一个产业,叶正文花了很多心血。有一种蟠桃病潜伏期很长,从感染到发病有70多天。叶正文锲而不舍的研究,最后终于掌握了发病原因。针对性地有效防治,挽救了90%的蟠桃。
    除了创新技术,多年来,叶正文始终紧密把握国内外果树研究动向,紧扣市郊果树生产的实际和市场需求。比如,他根据上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柑橘品种混杂,“尾张”、“池田”等中晚熟温州蜜柑品质差,产量和效益很低的生产现状,率先提出以高接换种为主要方式的品种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路,通过10余年的努力,筛选出“吉田”、“朋娜”和“纽荷尔”等日美系脐橙新品系,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获得较大面积推广。

    “从上海开拓建设都市新果林之初,发展到如今推广品种占市郊果树面积60%以上,郊区果农的经济收益得到成倍提高,其中无疑饱含着他和同伴们的多年心血。”农科院林果所党支部副书记裴红罗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