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治愈”12万亩土壤
本报讯 (记者 黄勇娣)沪郊农民大多知道,利用大棚种植瓜果蔬菜,过了三五年,就会出现死苗、病虫害大发生等情况,他们必须换地方种植。这叫做“连作障碍”,是设施栽培的通病。记者日前从市农科院获悉,该院已找到病因并开出了土壤修复“绿色药方”。到目前为止,沪郊和山东已有12万亩设施土壤获得修复,新增产值达1.3亿元。
大棚里为何会出现“连作障碍”?市农科院一批专家开展了专门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的项目主持人田吉林研究员告诉记者,2001年他们在南汇调查时就发现,该区有六成西瓜采用了设施栽培,其中80%存在“连作障碍”,栽培2—3年的土壤耕层总盐量高达0.4%—0.5%,枯萎病日渐严重,西瓜产量下降20%—80%。因为没有成熟的防治办法,瓜农只好拆掉设施大棚,转移到别处种植,不但造成设施投资的浪费,更严重的是污染了新的土壤。
如何缓解土壤盐渍化“病情”?以往,一般采取灌水洗盐等工程法,而市农科院的课题组提出,要采用绿色技术,避免二次污染。首先是诊断施肥。现在,农民送一份样土到镇农技中心,就能取回大棚施肥“处方”,缺什么补什么,可从源头控制盐分积累。其次是盐分转化。教农民施用稻草、砻糠等有机物料,可将大棚土壤的主要盐分离子降低22%—67%。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是将养分离子暂时吸收转化,今后再逐渐释放出来,为作物利用。第三是植物修复技术。课题组筛选出“西瓜—甜玉米”的最佳轮作方案,第三年就可使土壤总含盐量下降20%。
土壤“生病”还因为有病菌。目前,课题组已经研制出了高效重茬剂,专门杀灭目标病原菌,净化土壤;同时,施用微生物菌肥,增强有益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从而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另外,课题组还找到了抗病耐盐的嫁接砧木,通过嫁接来提高大棚西瓜自身的“免疫力”。
实验证明,综合采用绿色修复技术,南汇大棚西瓜的“连作障碍”趋势明显减缓,土壤总盐量降到0.2%以下的安全范围,枯萎病防病效果达80%,西瓜产量提高了28%。当然,这些绿色技术,可以综合采用,也可单项选用。目前,课题组正在沪郊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把土壤修复“药方”送到农民手中。据介绍,其中的“盐分转化法”和“植物修复法”,已在南汇瓜农中广泛流传;而“嫁接法”则在山东省大显身手,帮助当地明显缓解了“连作障碍”。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甜头。南汇现代农业园区一位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里有20多亩西瓜大棚已种植了8年左右,但目前还未出现“连作障碍”,奥秘就在于他们从第3年就引入了土壤绿色修复技术。据了解,目前上海和山东已推广应用12万亩,新增产值1.3亿元,相当于“长”出了数千亩设施大棚。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