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10多年研究,终从籼稻中“借”来了恢复基因 杂交晚粳稻最高亩产770公斤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14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报讯 (记者 黄勇娣)上海地区的粳稻亩产量目前一般在550公斤左右,但市农科院选育出的杂交晚粳稻恢复系配组的后代,最高产量可达770公斤。昨天,这项成果获得了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长江流域杂交晚粳稻恢复系选育与利用》课题组的主持人、上海农科院研究员袁勤介绍,要培育出优势明显的杂交晚粳稻,得先找到它们的“父本”———杂交晚粳稻恢复系,然而,长江流域原有的粳稻品种中并不存在恢复基因。经过10多年的研究,他们终于从籼稻中“借”来了恢复基因,成功育成了强优势的杂交晚粳稻恢复系:申恢254和申恢1号。其中,申恢254还是第一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长江流域晚粳稻恢复系。
  以申恢254为亲本选育出的杂交粳稻组合粒大、产量高,抗病性强;而以申恢1号为亲本培育的杂交粳稻组合结实率在90%以上,高产示范亩产可达770公斤。
  据介绍,长江流域的晚粳稻目前主要还是常规品种,今后几年,以这2个杂交晚粳稻恢复系配组的组合有望成为主栽组合。接下来,课题组还将选育优势更强的超级杂交晚粳稻组合。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