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上海农科院"杂交粳稻恢复系"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来源:东方网 作者:霍世杰 选稿:陈誓骠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4-20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东方网实习记者霍世杰报道:袁隆平的杂交籼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长江流域的居民普遍都喜欢吃粳稻,如何能让适合上海人口味的粳稻高产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在今天下午举行的上海市科技大会上,上海市农科院的10项科技成果获得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长江流域杂交晚粳稻恢复系申恢254、申恢1号的选育与利用”项目获得大会首次设立的技术发明一等奖,该项目被认为是我国水稻育种又一重大突破。 
  
  杂交:“移植”籼稻的“恢复力”到粳稻  
  
  “由于‘恢复系’粳稻的恢复力低,导致其杂交后的产量仍然很低,远远落后于袁隆平所选育的恢复力强的籼稻。因此,长江流域杂交晚粳能否应用于生产的关键是育成优良的晚粳型恢复系。”上海农科院水稻中心的专家说。

  据介绍,“申恢254、申恢1号”利用籼粳亚种中间材料为桥梁亲本,在晚粳稻品种中导入籼稻恢复基因,采用聚合杂交、系统选择,集聚多个优质亲本的优良基因和恢复基因,通过dna指纹图谱分析及遗传距离测定,成功育成长江流域大面积应用的强优势、优质、高结实率、花粉量大的杂交晚粳恢复系申恢254和申恢1号。  
  
  高产:适合上海人口味的大米  
  
  农科院作物林果所水稻研究室的科技人员向东方网记者表示,虽然籼稻的产量大,但粳稻更适合上海人的口味,因此,如何能让粳稻高产一直是个问题。

  “申恢1号恢复力达95%以上,是目前恢复力最强的晚粳恢复系之一,高产示范最高田亩产达到770kg”,科技人员告诉东方网记者,该二个恢复系在选育方法上突破亚种内传统杂交方法,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据介绍,到2005年,以申恢254、申恢1号为亲本培育的杂交粳稻组合累计推广135万亩以上,其中2003~2005年期间推广113.48万亩,累计增产优质稻谷5674万kg,新增产值9560.2万元。 
  
  环保:“杂交粳稻”可减少农药的使用 
  
  “由于杂交粳稻抗性增强,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节约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曹黎明认为,以申恢254、申恢1号为亲本培育的杂交粳稻组合今后几年将成为长江流域杂交晚粳稻主要组合,欲在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为上海及长江流域种源农业的重要支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