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309项成果获市科学技术奖

来源:劳动报作者:蔡敏敏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4-20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报讯 吃有优质高产的江南粳稻,穿有抗菌纤维服装,出行有地铁“一票换乘”则更便捷,一系列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脱颖而出。记者从昨天召开的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获悉,2006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更加彰显出自主创新实力的提升。据介绍,除了科技功臣奖为两年一度外,其余四大奖励共授予309个项目,其中以企业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占了37.2%,排名第一。         企业逐渐成创新主体
  据市科技奖励办介绍,309项成果中由企业牵头完成的达到115项,占37.2%,比高校、科研院所分别高出3.5和21.7个百分点。而且,获奖企业3年来实现新增利润总计257.5亿元,新增税收36.3亿元。
  获奖比例的提高,体现了企业的创新动力与活力正不断增强,开始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如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项目,取得了国内第一个人源化抗体类药物的新药证书和生产许可证,并实现产业化;由上海隧道工程公司领衔完成的《地铁土压平衡盾构的研制与应用》项目,掌握了现代盾构机的设计和制造核心技术,对国内盾构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宝鱼难题迎刃而解
  当初的多宝鱼事件究其根源是因为担心鱼在养殖时生病死亡而投放了不少抗生素,上海水产大学专家发明的循环水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工艺,攻克了循环养殖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养、种、净化”的清洁生产模式。据介绍,这个技术不仅节水率达95%以上,还大幅度增产增效。
  而市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则通过杂交获得强优杂交粳稻组合,为本市和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提供了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新组合,促进了水稻产量大幅提高和品质大幅改善,该成果成为上海及长江流域种源农业的重要支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同样让市民出行更方便。《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 一票换乘”应用研究》项目在世界上首创性地建立了大型轨道交通网络在线票务信息系统和数据集中,使上海的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并可孵化出年产值几亿元的相关产业。
  原始创新提升国际地位
  在自然科学领域,上海科学家亦取得了一系列揭示人与自然界奥秘、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高质量、原创性成果。其中国际首创63项,占20.4%;关键技术或理论有重大创新89项,占28.8%。获奖成果中,国外发表论文1776篇,被sci、ei等收录2302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次数12668次,比上一年度的11709次增加了8.2%。
  基础研究的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实力和知识基础。获2006年度奖的基础研究成果正体现了这一点,如华东理工大学田禾教授领衔完成的《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分子机器》项目(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发表了多篇关于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其中sci影响因子大于9.0的论文13篇,被他人引用达1100篇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9项。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