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 “万里挑一”选育杂交粳稻
项目名称:长江流域杂交晚粳稻恢复系申恢254、申恢1号的选育与利用
奖项:技术发明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袁勤
农作物育种,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此次,袁勤及其团队面临的任务更难——在水稻的两个不同亚种间搭一座“基因桥”,让籼稻中间材料把其体内的某种优良性状“遗传”给粳稻,为高产杂交粳稻“设计”一个理想父本。课题组瞄准的优良性状叫做“恢复基因”,传统上通常只有籼稻才有。在日后父本与母本的融合中,“恢复基因”能够使原本“不育”的母亲恢复生育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让稻穗颗粒饱满,提高结实率。而要从籼稻中稳定地继承“恢复基因”,不经过十几代几乎不可能。
为加快育种速度,袁勤及其团队成员演绎了一段上海—海南的“双城故事”。那些年,课题组每年4月在上海播种,11月收获;怀揣种子,背起行囊,科研人员又马不停蹄地奔赴海南播种,直到次年4月收割。如此周而复始,整整坚持了十几多年。同时,科研人员通过分析dna指纹图谱,测定亲本间的遗传距离,预测强优组合,减少了大范围筛选、测定的工作量。一滴滴辛苦加智慧的汗水,终于育出申恢254、申恢1号两个杂交粳稻父本。
如今,申恢254、申恢1号与若干母本育有8个“博采众长”的优秀“儿女”。今后几年,以申恢254、申恢1号为亲本培育的杂交晚粳稻组合将成为长江流域杂交晚粳稻的“当家花旦”。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