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水面无土栽培陆生景观植物美人蕉成污水“清道夫”

来源:晚报记者冯婷 实习生李洋摄影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1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您听说过吗?美丽娇艳、高贵的美人蕉能为污染的河道清理“肠道”。记者昨日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项目作为上海市农委重点攻关项目的“污染河道的水环境治理技术”,美人蕉等陆生高等植物成为了治理污水的“清道夫”。
                      夏种美人蕉冬种黑麦草
  远远望去,水面上一片火红被浓郁的绿色村托着,娇艳的美人蕉显得格外夺目,而这便是农科院科学家们新研制出的污水“清道夫”。
  农科院环境科学院有关专家告诉记者,陆生景观植物被无土栽培在污染水域的水面,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水体中氮、磷等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改善水体环境的作用。而水中的氮、磷物质等正是这些植物生长需要的肥料,因此,不需要施肥,植物的生长也十分旺盛。治污结束后,浮床上的植物将被彻底搬离水体,而被植物吸收进体内的污染物也将以“干物质”形式被收集处理。
  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在春夏两季,主要种植的是美人蕉和水竹,而秋冬两季则以黑麦草为主。
                     每立方米水体需20元—40元
  按照污染程度的不同,这片“植物园”的面积大概为治理水域面积的10%到30%,每平方米植物被搬离水体表面时能产生6公斤—8公斤干物质,等于去除了水体中80g-100g的氮。
  据介绍,用这类植物来进行治污是属于“生化治理”,跟其他的治理方法相比成本较低,每立方米水体仅需20元—40元,而且这样的治理方法效果比较好。若是使用物理方法来治理,水中的氮、磷、钾等有害物质仅仅是沉淀在水体中,并没有被真正清除,水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干净了。用这种方法祛除黑臭河流异味大概需3个月左右,而使河流水质变清则需1年—2年。
                     十多处水域已经成功推广
  这一植物治污技术如今主要运用于上海市城乡河流的治理,并不断推广到北京、杭州等地区。目前,上海已有10多处水域接受了这样的治理且水质逐步变清,有些河道还养起了鱼。其中包括长宁区的午潮港、陆家浜、宝山区的汇丰河、青浦区的跃进河等。
  那么对于人们关心的苏州河治理问题能否采用这样的技术呢?专家告诉记者说,苏州河这样的河流属于航运河流,又有潮汐涨落,加上仍有污水排进来,所以目前使用这样的技术来治理这样的“流动水”效果还不明显,而且河流污染治理更重要的还是“截污”工作。据了解,作为一项科研技术,该项目还在进一步完善中,待技术成熟后会在我国更多的河流投入使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