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牵住农业的牛鼻子——专家研讨科技创新为新郊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来源:上海科技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6-07-2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走进第22期新民科技咖啡馆的会场,宛若进入一个农展品小型展区。会场中间一个圆环展台上,排满了长相俊俏、颜色鲜艳的瓜果、蔬菜:大大的玻璃花瓶里,水中游着两尾小金鱼,它们头上,一株水生植物根须茂密地长着,瓶里瓶外形成一个微缩生态系统。旁边是一篮形状各异的瓜,长得像葫芦、像海螺,绿的、金黄的、白的、绿黄相间的衬得瓜果篮格外有生气。还有工厂化栽培的金针菇、穿着亮闪闪彩色衣服的包衣种子……。而每个小圆桌上,摆放着新鲜小番茄和黄瓜。      

    这次的科技咖啡馆活动搬到充满现代农业科技气息的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国际生态会议中心”来举行,正因为主题便是“科技创新为新郊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农业科技将如何影响现代和未来农业生产方式?将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在市科协副主席陈积芳主持下,市农科院副院长顾晓君,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董事长、总经理张明华为大家描述了现代农业模式。

                                         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

       顾晓君介绍,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农业发展的新飞跃,都是由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所带动的。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使农业生产由人畜力跃升到机械力;杂交优势理论突破和遗传育种技术创新让农产品数量和品质极大提高;现代生物技术的突破打破了物种界线,可定向培育动植物新品种;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标志着农业进入数字化、精准式生产方式时代。同时,新品种更新周期由810年提速到35年。牵住“科技”这个牛鼻子,现代农业将发生巨大变化:良种的培育需要先进的生物技术,时机的选择有赖于准确的气象卫星服务,出售时机的选择需要对国际市场的预测。      

    生物经济已在发达国家兴起,特别是基因转殖技术,可以将来自微生物、动物或植物的外源基因导人植物体中,以改变植物的各项特质,或利用植物做为生产工厂。顾晓君指出美、德、日、澳等国农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美国农业部建成了辐射全球的电子信息网络。中国的农业信息才刚起步,但发展迅速。将来,要想知道农产品在世界各地的产量、销量、价格,随时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并指导种植、养殖。      

    现代农牧业,绝不再是单纯的靠天吃饭,农民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相应地,农民应具备的知识也有了更多讲究。做一个现代农民,既要懂经营管理和农牧业生产知识,还要会操作农业机械,自己会找产品销售市场。

                                      农产品更多更好更安全      

    “上海援藏干部把上海的8424西瓜带到了拉萨,我们在拉萨吃到的8424,由于光照好,比上海吃到的还要水分足、还要甜。”主持人陈积芳说起了自己的感受。像8424西瓜这样的新品还有不少。沪油系列油菜种子、“青酥”系列早熟菜用大豆、“东方蜜”哈密瓜、团头鲂“浦江一号”等等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和瓜果篮子。上海大力发展的种源农业,已将农业科技带来的实惠辐射到了全国。      

    我们在会场展台上看到的金针菇,是日均生产6000公斤的工厂化产品。张明华介绍,农业的工厂化发展趋势,将使人们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可控能力增强,通过环境控制、温室环境模拟、病虫害防治、生长周期调控等技术,为市民随时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尽可在掌控之中。以生物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新,为研制新型、高效、无公害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提供条件,将改变化学农药和化学化肥的应用,农业产品的安全得到保障。      

    当产品丰富已不成问题,市民的多重需求也是现代农业的开发点。今后通过对功能基因的开发利用、特色中草药的育种与开发、保健食品的开发,将满足市民健康的多重需要。而开发农产品贮藏、加工和冷藏中的装备和设施等关键技术也是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冷藏的保障让我们吃得更安全。

                              记者 刘芃  实习生 杨路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