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要产量有产量 要吃口有吃口 要环保有环保

来源:马亚宁 作者: 发布时间:2009-10-2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民以食为天。小小一碗米饭,让走过一个甲子风雨的共和国无数科研人员,为之上下求索。
  长江流域杂交晚粳稻、节水抗旱稻、免耕直播稻……上海农科院专家经多年努力,借助农业新科技,使上海产稻米实现了产量、吃口、环保种植样样好。
  好吃
  杂交水稻,国人并不陌生。袁隆平首创“三系”配套的杂交稻技术,相继育成亩产700公斤和800公斤的“超级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不过,“超级水稻”都是籼稻,不如上海人爱吃的粳米黏、软、香。普通粳稻亩产只有550公斤左右,增长缓慢。能否利用杂交优势培育优质高产的粳稻?上世纪80年代,上海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专家开始复制袁氏“三系”法则,为晚粳稻寻找高产之路。
  上海科学家利用优质粳稻不育系种源,培养出产量高、品质优的粳稻“妈妈”,并向籼稻“借宝”,将袁隆平千辛万苦找到的籼稻恢复基因,导入上海粳稻,经过十几代、近十年的培植和选育,最终成功培育出杂交粳稻恢复系申恢254、申恢1号。示范田亩产超过了750公斤,申恢254因此成为首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晚粳恢复系。
  节水
  高产的中国杂交稻,需要精耕细作,常患有三高“症状”——高水、高肥、高投入。为找到更环保的稻米新品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和合作单位展开了“水稻基因资源创新和分子育种技术”研究:遍搜古今中外的150个水稻品种,与中国高产水稻杂交、回交,选留出14287个“特种”水稻株系,组成了一座珍贵的水稻功能基因库。
  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又向水稻亲兄弟——旱稻“请教”高产节水绝招。2003年,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找到了世界上第一个旱稻不育系“沪旱1a”,让旱稻杂交稻成为可能。2006年,完成三系配套,第一次成功实现旱稻水稻杂交,育成节水抗旱杂交稻——“旱优3号”。之后,沪郊50亩“旱优3号”喜获丰收,它既有水稻的高产优势,亩产超过550公斤;又有旱稻的“节俭美德”,每亩节水超过400吨。而且它比普通水稻早收40余天,可以躲开稻田病虫害高发期。
  省力
  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曾发表文章指出,长期淹水条件下生产的稻谷,存在无机砷含量偏高的危险。旱种或被称为通气栽培的措施,也许可以避免这一风险。
  去年夏天,专家尝试免耕种植“旱优3号”,将种子撒播在一片收割不久的油菜地里,不耕地,无灌溉,更不蓄水。结果,“旱优3号”扎根又快又深。不到两个月,稻穗饱满,亩产量有增无减,收获期提早了5天!今年,免耕稻首次大面积种植,每亩成本375元,比直播、机器插秧和普通水稻种植法分别节省144元、107元和514元。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