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 大流通、大市场培育“区域农产品”

来源: 作者:新民晚报 郜阳 发布时间:2018-06-19 12:28:37 浏览次数: 【字体:


e8369faf6712428bb6b463a6f1453019.Jpeg

来源/视觉中国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生态相类,人文相亲,让区域农业合作有了“天时地利”。近年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江苏、浙江、安徽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合作,利用已有农业科技长三角联动合作机制,助推长三角绿色高效农业发展;针对长三角农业中的产业技术问题,以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对接服务。

继续发挥长三角农业科技合作和联动的作用,给区域内的更多农户和农业企业带去便利,让更多区域享受到长三角农业科技合作带来的福利,是上海农科人心中不变的希望。

让更多百姓享实惠

有限的耕地面积和“小而精”的农业模式,上海在农业成果推广时必须要走出去。江苏、浙江、安徽广袤的面积、近似的地理条件,无疑是最佳的合作伙伴。

近年来上海市农科院开发的“锦绣”黄桃、“沪油”系列油菜、“沪绿”系列花菜类等多个新品种,如今已生长在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的广阔土地上,为当地农民带来数以亿计的收入。其中上海“双低”系列油菜甚至已“冲出”长三角,累计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推广超过1亿亩。要达成这样的规模,仅仅依靠上海,短期内无法实现。

据上海市农科院科技兴农办主任谢祝捷研究员介绍,灵芝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药用真菌,近年来灵芝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由上海市农科院育成的灵芝新品种已在安徽金寨、浙江武义等地推广应用。“原来安徽的农民一亩地一年下来只有千把块的收入,改种灵芝后,收入翻了好几倍。”

长三角的农业科技“联姻”不仅惠及三省一市,也为其他地区百姓带去佳音。由上海市农科院领衔,联合浙江、江苏、湖北等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研发和应用单位完成的3个系列中晚熟花椰菜杂交品种不仅耐寒、抗病力强,且花球洁白、紧实、产量高,深受市场欢迎,已成为上海崇明、浙江宁波等长江中下游花椰菜主产区的主栽品种。“长江中下游12月至次年3月期间生产的花椰菜不但满足本区域内上海等各大中城市的需求,还可以调往华北、西北、东北等冬季不能露地生产花椰菜的北方广大地区,基本满足了该时间段份国内蔬菜冬淡时期对花椰菜的市场需求。部分产品还出口韩、日、俄等国家。”谢祝捷表示。

联合攻关收效显著

长期以来,上海农业科技坚持立足上海,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正在开展的长三角地区蔬菜中农药残留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的研发,长三角区域水土环境污染源解析等合作项目有序推进,进展顺利。

其实,两年前由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主持承担的《长三角地区生态协作育种网络建设与农业污染联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就取得了不错的效应。据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长曹黎明研究员介绍,该项目为长三角地区建立了杂交粳稻区域性生态协作育种网络平台,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好、抗逆性强、高产、适合在长三角水稻主产区种植的杂交粳稻新组合“申优17”和“申优24”,并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同时还建立了3套基于长三角农业源污染联控的技术体系,在上海、江苏、浙江形成7个农业源污染联控技术示范基地。水肥技术和害虫生态防控技术使示范基地每亩经济效益由7%增加到35%,秸秆全量还田率达95%以上。

2015年完成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治理和花卉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明确了相关虫害的成灾机制、为害周期,建立了一系列的异地测报模型,并在金山、崇明、奉化建立了3个生态工程智巧治理水稻病虫害防控示范基地。

打造 “长三角农科院”

依托上海市农科院的科技成果、人才优势,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与产业合作的发展不断深入,农业科技为长三角农业产业发展服务的能力也日益提升。2017年,上海市农科院与江苏溧水、高邮、南通互访,与浙江平湖、海盐和嘉善签订院县农业技术合作协议。如今上海市农科院每年要派出下乡指导的科研人员达3000人次之多,其中到上海郊区和到长三角其他省市的比例约达到1:1。上海市农科院科研人员都感受到,无论从服务项目还是工作区域上来说,已经不会因为地域而产生壁垒感。

去年上海市农科院科技兴农办组织食用菌、畜牧所和生态所等专家组成的6人专家团,赴江苏高邮市三垛镇、菱塘回族乡开展考察及科技对接服务,围绕品种调优、关键技术改良、人才培育等环节就亟待改进的突出问题实地指导。当地正计划“腾鸡换菇”,上海市农科院专家也精准“把脉”,开出了有针对性的“药方”。

成立17年的“苏浙沪农科院科技兴农联合服务团”是长三角农业“朋友圈”收获点赞最多的。创建时300人的队伍如今已壮大到500人,专家结构更齐全、覆盖面也更宽广。“每一次的农业科技活动,都能够保证参与的专家人数不少于30人,尽量杜绝出现服务空白的可能性。服务团已实现了‘三院人才一地用,一院成果三地享’的愿景。” 上海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我们计划将安徽也邀请到‘朋友圈’中,还将打造虚拟的‘长三角农科院’,让彼此之间的合作更紧密。”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