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西瓜妈妈”30年坚守农田研发

来源:青年报 王喆浩 范彦萍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6 14:59:01 浏览次数: 【字体:


——成功育成推出12个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西瓜新品种


                                             295a32888b214b5fb0e6728d760874d7.Jpeg

 

1988-2018年,这30年间“西瓜妈妈”顾卫红长期从事西瓜、南瓜和菜用大豆等瓜种创新、新品种选育和成果转化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及省市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等项目30余项,曾主持荣获市部级奖励5项,其中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1项,中华神农三等奖1项。但比起这些奖项,更令顾卫红欣慰的则是在她研发新品种农作物后,农民们富起来了,这才是她最大的成绩单。

不改初心,坚守30年农业之路

1964年出生的顾卫红从小生活在条件艰苦的新疆。每当母亲患病时,由于当地药材短缺,医生只能开点维生素,建议她多吃点蔬菜瓜果。这件事深深地烙在年幼的顾卫红心中:原来蔬菜和瓜果就是灵丹妙药。在1981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本可考入重点大学的她毅然报考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我们的年代,所有的人都想跳龙门,都不愿意去农村。但因为我觉得当地人生活那么艰苦,所以抱着改变当地的初心,我从新疆到了西安。”

由于成绩优异,她直接被推优为了研究生,之后更是被当时上海农科院人事组负责人、现如今已是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党总支书记的沈明相中,将她招到了上海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工作。

进入上海市农科院以来,顾卫红已成功育成推出12个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西瓜新品种,被亲切地称为“西瓜妈妈”。同时,育成推出8个覆盖整个生产周期的鲜食加工兼用菜用大豆新品种,及5个高品质、特色、功能保健系列南瓜新品种,均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为了保障新品种良种的优质保量供应,同时辐射带动大西北及东北偏远地区农民致富,顾卫红的新品种种植基地都在大西北和东北偏远农村。当时身在千里之外上海的顾卫红往往要辗转多个交通工具、历经艰难才能到达这些穷山僻壤。一次,顾卫红独自前往东北的一个农业基地,刚下飞机抵达长城后,立刻马不停蹄地搭上了火车。那一晚,整节列车车厢只有她一个人。下了火车,风尘仆仆的顾卫红来不及休息,继续搭公交车独行。到了基地后,厂长吓了一跳,“你怎么一个女同志自己跑来了?”

“做一行,钻一行,行行出成绩”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西瓜品种就是“申抗988”,这是顾卫红率领的研究团队历经20年攻关育成的抗病又好吃的西瓜新品种,不打广告,就靠瓜农间的口碑相传,“申抗988”目前已在全国19个省市累计应用达到130万亩以上,覆盖了全国设施西瓜种植面积的10%。对瓜农来说,“申抗988”是一个栽培省心、成本低、稳收益的西瓜新品种。瓜农说“申抗988”不像8424那样娇气,大棚覆盖或露地都可以栽培,不仅栽培过程中农药、肥料用得少,成本低,而且栽培管理容易,可以连着种,特别是遇到南方的连续高温暴雨天气,也不必提心吊胆,担心果实裂果、倒瓤,失去商品性。“申抗988”西瓜的外观、瓤色和口感酷似8424,很多瓜农和瓜贩都把它当作8424西瓜产品销售,该品种显著的抗病性及优质、耐储运特性赢得了瓜农的一致认可,瓜农都知道种植“申抗988”不需要年年换地,更不需要土壤处理,省心、省成本,至少每亩可省去4000-5000元大棚设施搬运与损耗的费用。

不止是西瓜,顾卫红在南瓜、菜用大豆等瓜菜种植创新与推广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上海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沈明评论她说:“她是做一行,钻一行,行行出成绩。”

在特色南瓜育种研究方面,顾卫红先后主持育成推出“锦绣”“锦华”“金香玉”“贝贝绿”等优质、抗逆、特色保健系列南瓜新品种,该项成果不仅获得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还饱受农民好评。“我们场今年种了十多个品种的南瓜,都是顾老师来指导的,又好吃,卖相还好。”上海乔霖开心农场场长朱永斌甚至表示,新品种的南瓜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别人来旅游从来都没有看到过那么多、那么大的南瓜,进来一批批的游客就是来看我们的南瓜的。”

为农民做科研,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沈明评价说,“她是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她所有的科研工作都是农民需要、农村需要、市场需要的。”近十年,顾卫红每年赴各区乡镇园区瓜果蔬菜基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达70余次,进行新品种和新技术集中培训20余次,特别是在上海崇明地区蔬菜瓜果新品种引进推广和栽培技术培训提升方面付出大量精力。

2007年,顾卫红的科技兴农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崇明,当时崇明大桥还没有开通,交通和生活都非常不便,光坐车、乘船就要几个小时,到那以后还经常连吃饭和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有时饿着肚子就下基地了。但最难的还是下基地指导农户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工作,经常是她说干了嘴,走断了腿,农民还是不理解,不肯改变传统方法,“农民所有的收入就只靠这一亩三分地,如果你的新品种不好,或者抗灾功能出了问题,那么他一年下来可能血本无归,所以就不愿冒险。”顾卫红坦言,为了打破僵局,她站在崇明的田间地头,带着买好的新品种、新材料和新设施,并亲自带人下地做营养钵、播种、翻地及作样板田给农户看。渐渐地来学习的农民越来越多,顾卫红不辞辛劳手把手教,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他们掌握为止。

 edb7cffcf2884902b9ee63b8092c534c.jpg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