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培育出“水种旱管”节水抗旱稻新品种
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和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沪旱61”绿色生产现场观摩会近日在崇明召开。在崇明齐茂粮食合作社,记者和本市水稻育种专家、栽培专家、种子公司负责人及各区种粮大户等观摩者看到,300亩连片种植的节水抗旱新稻种“沪旱61”田间长势喜人。
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今年种植的这个稻种,采用“水种旱管”的种植方式,在节水50%、节肥20%的情况下,取得了相当理想的产量。“节水抗旱稻”是兼具水稻高产优质和旱稻节水抗旱特点的一种新型水稻品种类型。其理念、内涵及其发展策略与方法,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提出,经过近20年的探索,在遗传研究、品种培育和推广应用中取得重大进展。此次推出的“沪旱61”是上海自主选育的节水抗旱稻最新品种,去年开始在沪郊推广。从田间的综合表现来看,产量与目前大面积推广的常规品种相当,甚至还有增产,关键是具有节水抗旱、省肥省药、优质稳产的品种优势和绿色生态、轻简化栽培的技术特点。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告诉记者,与常规的“水种水管”水稻种植方式相比,“水种旱管”能够减少农田灌溉用水,减少肥水流失,减少了传统水稻种植所产生的甲烷气体,节能环保;同时降低了纹枯病等病害发生的几率,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在生产上,可与“机穴直播”等新型播种方式结合起来,大幅度减少生产成本。
专家指出,目前,上海的水稻生产已从“产量第一”转为“以品质和生态环保为首”。节水抗旱稻适应水稻生产绿色、优质、高效的要求,也符合由“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的提质增效需求,是上海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绿色和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绿色农作物品种。对崇明而言,节水抗旱稻品种及“水种旱管”的绿色栽培模式契合了崇明建设国际生态岛的农业生产发展需求。
据了解,目前上海选育的节水抗旱稻的主要品种已逐步走出上海,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推广,表现优异。不少品种已经走出国门,在乌干达、肯尼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开展了试种示范,表现出较强的增产优势。
此次,种子企业代表——上海金门种子有限公司和种植大户代表——上海齐茂粮食专业合作社分别与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种子代理购销协议。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