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担负起时代使命 脚踏实地 勇攀高峰 市农科院落实李强书记批示

来源:东方城乡报 施勰赟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7-21 08:41:23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年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成立60周年。近日,市委书记李强在市农科院60年发展历程与取得成绩的汇报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市农科院60年来对“三农”事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及取得的科研成果。他希望市农科院立足国情,扎根“三农”,力争取得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培养更多“三农”科技人才,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7月17日,市农科院召集各研究所老、中、青科技人员代表座谈,学习贯彻李强书记批示精神,畅谈个人工作体会,分享各研究所科研成果、经验,同时对市农科院“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议、展望。市农科院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研究所科技人员代表参加会议。

111.jpg

12名科技人员分别从各自角度分享了自己科研路上的心路历程、科研心得。林果所所长叶正文分享了团队建设经验,作为中年科技人员,他既要带好团队,更要做好“承上启下”技术延续的工作,其团队育成的“锦绣”黄桃系列,不仅成为奉贤吴房村的振兴产业,还扩大影响,走向全国,成为湖南、山东等地脱贫致富的重点产业;82岁的姚文岳,曾工作于园艺所,他作为老一代科技人员代表,讲述了青菜抗病育种的心路历程,由他选育的“矮脚青”因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很好填补了上海地区淡季绿叶菜的短缺,为上海市民菜篮子工程作出贡献;来自畜牧所的董世娟,则站在青年的立场,分享了自己的工作感悟,认为要将研究与生产结合,做好成果转化,以优质产品带动服务,获得市场认可。

据了解,60年来,在市农科院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员的努力之下,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绩。

一方面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研发的蘑菇菌种制作技术改变了我国长期依靠进口菌种的局面,木屑代替原木栽培香菇技术极大促进了我国香菇生产的绿色发展,在国内外首次驯化了银耳、灵芝和猴头菇等食(药)用菌,实现了人工栽培,为我国野生食用菌的驯化创造了可复制的模式;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验证成功香菇工厂化生产的“上海模式”,使上海的食用菌生产工厂化率达到90%(全国平均为9%);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节水抗旱稻”,像种麦子那样种水稻,开辟了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新境界;育成了国内第一个黄羽肉用鸡种——新浦东鸡,育成的上海白猪是上海市外贸出口拳头商品,曾连获全国供港活猪质量桂冠;成功获得健康体细胞克隆猪,开创上海克隆猪之先河;育成的“锦绣”黄桃系列,填补了我国黄桃品种不适合南方地区生长的空缺;实现了绿叶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国内率先引进温室设备与技术,专业温室研发、制造领先全国;研制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

60年来,市农科院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9项,部、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2项;获得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通过审(认)定品种1358余件,其中通过国家审(认)定品种102个;建有3个国家级、25个部级和16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

222.jpg

另一方面持续加大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服务力度。贯彻落实“科改25条”,以科技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奉贤区吴房村的黄桃产业、浦东新区赵桥村的水蜜桃产业、松江区黄桥村蔬菜产业、崇明区“两无化”大米产业,都是以市农科院新品种、新技术为依托;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率先带动长三角农业一体化发展,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长三角科技成果路演等方式,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创新国际合作模式,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联合建立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形成国际科研平台;拓展农业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创意农业及配套技术研发,发展以灵芝为代表的食(药)用菌及相关产品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花卉等观赏园艺、城市伴侣型动物疫病诊疗技术及人畜共患病风险防控等大健康产业;积极开展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智能化管理研究,聚焦“省力化”栽培,在绿叶菜、果树的机械化生产、智能灌溉系统等方面作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同时,积极走出去,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和科技精准帮扶工作,帮助多地实现了脱贫致富,“锦”系列黄桃品种已成为湖南炎陵县、山东蒙阴县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香菇、灵芝等食用菌优良品种帮助浙江、福建等山区的数以百万计的菇农脱贫致富,食用菌生产工厂化技术已经推广到全国;温室装备等科研成果在西沙、南极都有应用。

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表示,市农科院决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希望,将把学习宣传贯彻李强书记的批示落在实处,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农业科技的历史使命,勇挑重担、勇于担当,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能力,让农业科技在推进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中作出更大贡献,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国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他对老一辈科研人员的辛劳付出、对科研成果的积累与传承表示感谢;同时呼吁年轻科研人员既要甘于默默无闻、脚踏实地,也要执着追求、勇攀高峰,为擦亮市农科院招牌贡献自己的力量。“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他希望年轻人可以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同时也为服务上海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