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拓展“药食同源”“大健康”农业 产业链各方汇聚探讨藜麦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对策

来源:科技报 陈怡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13 15:15:00 浏览次数: 【字体:

我国藜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近年来跃居世界第三。随着国内外藜麦研究的不断升温,其可调节血压、降脂、抗炎、具有抗氧化活性等营养健康价值日益被发现和阐明,加快藜麦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上海市农科院在食药用菌、降糖稻米、大麦青稞、大麦若叶青汁等功能性品种的选育、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和基础。市农科院生物所在藜麦小孢子单倍体育种、苗用藜麦培育方面开展工作,为藜麦产业化提供了科技支撑,由该所与上海科技交流中心联合牵头承担的上海市科委课题——“藜麦产业化发展路径及对策”,汇聚沪上藜麦产、学、研多方优势资源,则为藜麦产业化打下了前期基础。作为市农科院发展“药食同源”“大健康”农业的拓展,由该院主办的“藜麦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对策研讨会”日前于中国第四个农民丰收节期间召开。

全球藜麦种质资源88%存于安第斯山区国

  据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藜麦专业委员会会长任贵兴在会上介绍,藜麦起源于美洲安第斯山区,种植区域从哥伦比亚南端(北纬2度)向南,经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延伸到智利高原(南纬47度)和阿根廷北部,海拔从玻利维亚和秘鲁高原4000米区域延伸至智利海平面。

  藜麦按色泽可分为灰藜、白藜、红藜和黑藜等,多彩藜麦与其传统主产国拉丁文化中各种彩色造型的关联引人遐想。国外藜麦研究历史久,有美洲国家曾举办藜麦及安第斯谷物论坛,颇具文化人类学色彩。目前,全球共保存约1.64万份藜麦种质资源,其中88%存于安第斯山区各国。玻利维亚和秘鲁收集、保存的藜麦种质资源数量最多,分别为6721份和6302份。

  我国的藜麦种植多以引种为主,适合藜麦种植的区域主要是高海拔冷凉山区、干旱地区、盐碱地区,以及荞麦、燕麦等杂粮种植区域等。如:东北的长白山,华北的晋西北、张家口坝上,西北的乌兰察布、河西走廊、柴达木和西南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藜麦产品的形式有藜麦粉、藜麦米、藜麦片、藜麦饼、藜麦馒头、藜麦面包、藜麦油炸面制品、藜麦粥、藜麦沙拉、藜麦牛奶、藜麦酒等。藜麦秸秆青贮生物产量高(与玉米相当)、蛋白含量高(与优质进口苜蓿相当),且节水耐旱,在西部旱区、农牧交错区、低海拔(海拔低于2000米)冷凉区推广饲用藜麦,有利于降低对进口优质牧草的依赖,推进“粮改饲”。但由于藜麦规模化种植尚需解决标准化和农机、农艺结合的问题,优质、抗除草剂、抗逆、加工专用型品种相对缺乏,种业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研发经费投入力度较小等原因,我国的藜麦基础研究尚待系统深入,加之市场宣传不足,大部分消费者对藜麦缺乏认知。

协同创新加强藜麦产业化顶层项目设计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成洪及其团队开展的《上海藜麦研究现状及市场消费需求调研》结果显示,近五成上海人(47.22%)对藜麦产品完全不了解,经常购买藜麦的人占人群总数不到两成,原粮粥是消费者主要的藜麦食用形式(81.31%)。营养、口感和价格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逾八成被调查者(82.01%)期望每斤藜麦产品的价格在20元左右。

  调研还显示,相比南美洲国家研究机构研究藜麦具有地理优势,欧美国家拥有科研实力,中国后来居上,相关研究和专利在国际藜麦年(2013)后迅速增长。国外的藜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食品科学领域,对藜麦的蛋白、抗氧化活性关注较多;国内的研究热点则偏向于农学资源领域,研究机构多集中在藜麦种植区,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主。不过,2013年后,国内相关专利开始比较集中在食品和饮料领域,“抗氧化”成为藜麦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截至2021年3月,我国与藜麦相关的专利申请共2154件。国内藜麦相关专利申报主体主要为企业。

  除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上海目前从事藜麦研究的科研团队还包括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院士团队、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中心、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管骁教授团队。其中,朱健康院士团队承担了上海市科技援疆项目“耐逆农作物高产优质育种及示范种植研究”,在藜麦基础研究方面积累了良好基础,曾于2019年5月举办主题为“藜麦育种与产业化发展”的全国首届耐逆作物高峰论坛;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中心承担了上海市农委科技兴农项目“藜麦种质创新与新品种栽培配套技术的优化研究”,开展藜麦繁育种植技术研究,以及市场开发等工作,利用第十届中国花博会,进行了藜麦文化展示宣传;管骁教授团队承担了上海市科委、农委藜麦项目中加工技术和标准研制工作,在《粮油食品科技》发表了“藜麦加工、营养与品质调控”专栏文章。眼下,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上海市农科院、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中心朱健康院士团队、光明集团、益海嘉里集团、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任贵兴研究员团队、中科院上海营养健康所、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等正组建藜麦的政、产、学、研联合团队,这使上海具备了推进藜麦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基础。

  在刘成洪看来,上海既具备藜麦研究的科技力量,也拥有藜麦消费的大市场。在此基础上,上海还需加强藜麦产业化的顶层项目设计,加快大团队的协同创新。我国目前的藜麦产品形式单一,需要在营养、口感和价格方面进一步提升,也需要加强藜麦产品的市场调研与营销,以增加人们对藜麦产品的了解。

  据了解,我市科技系统高度重视藜麦产业化发展,上海藜麦项目在科技援疆、援滇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产业化的推进,还将对服务上海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