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上海这个村成国内首个母婴康养村,推窗见稻田,吃生态蔬菜,成为都市农业缩影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1-27 08:36:15 浏览次数: 【字体:

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升档,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说起上海,很多人会一下联想到“金融”“创新”“科技”这些关键词。跟泥土紧紧连在一起的农业,似乎存在感不太高。毕竟,单从统计数据来看,其产值占全市GDP不到0.3%。

数值虽小,却关乎市民必不可少的一日三餐,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用地面积有限,但上海本身具备的科研与人才等优势,为发展都市农业打下了基础。站在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上,“十四五”期间,上海将从一颗种子、一张网、13个片区等入手,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升档,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颗种子

在闵行一家农业生产基地的温室大棚内,一串串袖珍可爱的绿色小番茄长势喜人,它们是来自富农种业的品种——龙珠。软糯的口感,颇受上海市民的喜爱。室外菜田里,还种着特别的花菜,有紫红色的、青色的,还有形似宝塔的……



形似宝塔的花菜

目前,越来越多的农业新品种正在市场上出现,丰富着市民的餐桌。它们的诞生,离不开四个字——种业创新。

上海的农业种植面积虽然有限,在种子的研究上却具备不小的能量。据市农业农村委数据,“十三五”以来,上海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中,获得国家审定22个,获本市审认定335个;获农业农村部登记230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10项。

“种质资源是科技创新和育种的物质基础。”上海市农科院副院长谭琦多年来从事香菇育种,她带领团队选育的“申香215”高产优质,已成为目前中国使用最广泛的香菇品种之一。

上海种质资源库建设起步早,且重视品质育种。目前,已初步建成市级综合性农业生物基因资源库1个,建成嘉定梅山猪、浦东白猪等畜禽保种场10个,初步建成果树、花卉种质资源圃以及香菇等种质资源库。就在上个月,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罗利军团队,凭借“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拿到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打破了农业在该奖项上连续8年的沉寂,也是上海农业领域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基于种质资源研发出的新品种,不仅为本地市民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也走向全国,甚至是世界。罗利军团队研发的节水抗旱稻,目前在全国年栽种面积达200多万亩,平均亩产500多公斤。在“一带一路”国家,也相继开展试种示范,产量比当地品种普遍增长20%以上。

“考虑到不同生态区特性,以及抗病、提高产量、减少化肥使用、改良播种方式等要素,未来都要依托于基因库不断地丰富品种类型。种质创新的脚步不会停下。”罗利军说。

伴随着国内消费水平不断升级,种质创新也有了更多方向。“消费者越来越讲究新鲜和绿色,我们和企业合作,选育出一潮菇多的香菇品种,让香菇连同培养基一起来到火锅店餐桌。”在谭琦看来,上海农业在产量上难以与农业大省匹敌,却可以依托人才与技术走出另一条道路。“一头在外,两头在内,也就是生产在外,种源和市场在内。通过政策激励等方式,将种源开发牢牢把握住,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人。”

一张网

扫一扫食品标签上的二维码,进入食品安全溯源界面。不仅能看到绿色食品认证证书,以及用药、采收等环节的时间及操作人,还能查看相关图片以及基地实时监控……在上海一些农产品上,这已经成为现实。

食品溯源的基础在于,数字化系统的搭建。记者在试点企业之一正义园艺看到,温室大棚内有一个高高挂起的显示屏,上面显示了棚内温度和光照强度。同时,插在泥土里的传感器正将土壤酸碱度等数据实时上传。“如果数值超出设定范围,可以在手机上直接操作,比如开关遮阳棚等,既解放了人力,也能更好地监测农产品生产环境状态。”正义园艺副总经理王取红告诉记者,农事环节的每一步操作,都要通过神农口袋APP进行信息直报,上传至上海市数字农业云平台。





插在泥土里的传感器正将土壤酸碱度等数据实时上传。

这一平台是上海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摸清农业的‘家底’,我们与市测绘院、上海左岸芯慧等方面合作,完善农业数据资源库和农业数字底图,搭建起一张数字农业网。目前,全市共有228.72万亩生产用地面积,系统已基本实现覆盖。”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农委团队负责人叶有灿介绍,平台将粮田、菜田、果园、经济作物田等不同类型农用地的位置分布、数量、面积、经营主体等,进行了可视化的查看与统计。每一块农业用地以自然田埂划分并独立编码,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对于很多小规模,或者以农业为单一经营内容的企业来说,由于传感器、检测仪等投入不小,要实现高要求的食品安全溯源,这笔经济账不太好算。不过,企业可以借助“一张网”,以信息直报的方式,让生产过程更加透明。

“当具体农事操作流程更为规范化和透明化,市民可以吃得更加安心和放心,企业也可以提高产品的品牌度和附加值。”比如绿色食品认证,“十四五”期间,上海绿色农产品认证率要不低于30%。认证的一大基础,就是来自上传的信息数据。“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通过这一平台可实时掌握农业基本情况。假如市场供需出现波动,可根据农业的生产进程,作出下一步的决策。”叶有灿说。



上海市数字农业云平台畜牧看板

接下来,上海将重点打造申农码,推进“随身办”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让生产者亮码办事、管理者扫码巡检、消费者放心消费。同时,基于5G、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持续推进无人农场、数字田园、智慧水产养殖、数字养殖场等新基建。

13个片区

宝山区罗泾镇塘湾村,因建设国内首个母婴康养村,这两年人气大增。“推开窗户看到池塘、稻田,吃的是菜地里的生态蔬菜,让人觉得舒心。”住在此处的市民赵女士说。

这里是上海市打造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的最早试点。引入母婴产业后,不仅带动了当地新增就业,也让村民享受到好处。他们将闲置住房出租给企业后每户年收益在8至10万元,还有人开起了农家乐、民宿和园艺社等。塘湾村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的海星村、花红村、新陆村、洋桥村,五村结合各自产业优势形成联动。

对上海来说,抓住了绿色田园先行片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牵住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这些片区都布局在农业资源禀赋突出和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扎实的区域,九个涉农区均有涉及。”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国坤表示,上海正通过绿色田园先行片区的创建实践,探索农业园区化发展的适宜规模。



受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影响,13个片区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不同。比如,松江区小昆山镇在稻米品牌上独具特色。从2008年改革试点开始至今,已经形成万亩良田的农业示范区。优质的水源和先进的机耕技术,让“松香粳1018”大米与当地500亩大棚蔬菜知名度逐步提升。松江区优质食味稻米产业片区将以小昆山万亩良田为基础,推动农业高新技术的融合应用,进一步做精做优“松江大米”区域公用品牌。

金山区特色果蔬产业片区则是要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升级。这里的廊下镇是小有名气的蘑菇产地,已有30多家食用菌经营主体,工厂化种菇农户每年可实现50万元的净收入。在之后的建设中,重点将放在发展种源中心、蘑菇小镇、水果公园、中央厨房四大产业,实现金山区果蔬产业“生产+科技+加工+品牌”的全产业链发展升级。

此外,浦东新区将重点打造生鲜蔬菜产业片区、品牌瓜果产业片区;崇明区建设现代畜禽养殖产业片区和高端设施农业产业片区;嘉定区探索数字化无人农场产业片区;奉贤区重点建设东方桃源综合产业片区;青浦区打造绿色生态立体农业片区;闵行区建设都市田园农业片区;光明集团打造现代种养循环产业片区。

“先行片区将着力实现高品质生产,高科技装备,高水平经营,高值化利用,高效益产出,通过不断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产业结构、空间布局、项目建设和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张国坤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