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跑一场社会生态农业“马拉松”

来源:解放日报 束涵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7-18 09:23:45 浏览次数: 【字体:

眼下,正是南汇水蜜桃上市季。在上海鹤丰生态农庄的百亩桃园里,生态养殖的桃子饱满多汁,令人垂涎欲滴。其中不少已经被家庭认养,只等着成熟的那一刻,直送到“主人”的家中。
在生产端提倡生态农业等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流通环节强调缩短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距离,这样的模式,对于国内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也许还显陌生。在国外,它有一个专业的名词——社区支持农业(即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以下简称CSA)。2000年初,这一模式在国内萌芽并在北京、上海等地投入实践,逐渐衍生出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社会生态农业”。
这一听来供需方双赢的模式,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有人在历经挫折后退出,有人还在想尽办法寻找盈利点,仅有小部分从业者实现了平稳发展。

“温柔”对待土地

多年前,鹤丰生态农庄负责人仇明惠追随着父辈的脚步来到有着“中国最美村镇”光环的牌楼村。在偶然的契机下,踏入都市农业的圈子。
“在上海近郊,土地租金以及人力成本较高。当时觉得,生态农业的农产品质量高、附加值高,且可持续,所以满怀斗志地开始做了。”鹤丰生态农庄不使用农药与化学肥料,通过羊粪、稻糠、菇渣等堆肥,以及生草栽培、微生物肥等方式,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并且,通过农园认养、桃子预售等方式,与周边社区的居民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部分产品通过会员预付或者储值购买的方式,定时送到客户的手中。
后来,仇明惠才了解到,这样的生产模式在外国被称为CSA。如果说她的探索属于无意为之,那么在上海,还有一些人或是出于环保理念,或是受“乡愁经济”驱动,从一开始就已清晰地将该模式作为立足之基。
“有机农业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土壤。”上海百欧欢有机生态农场相关负责人宋元园经过多年的实践,才终于理解老师说的这句话。有机农业并不是“放养”,而是遵循一定的标准,在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等前提下,实现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
“温柔”对待土地,也会获得同等的自然回馈。在鹤丰生态农庄,桃园病害鲜有发生,还出现了上海多年未见的独角仙、萤火虫等昆虫。百欧欢基地内,刺猬、黄鼠狼等动物时不时就会出没。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从环保的角度来说,社会生态农业的价值毋庸置疑。但如果转换到经济视角会发现,这一模式在国内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放眼上海乃至全国,真正实现稳步发展并盈利的CSA农场,只占少数。
“最主要的一点是,消费者端的驱动力不足。”上海市农科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增金指出,国外是一部分家庭主妇为了有机生态农产品主动寻找合作社,因此更加有积极性预先支付费用,对产品更加信任。国内是学者、行业精英和乡村精英从生产端开始探索,推进起来可能会相对艰难。
生态有机农产品的价格影响了大众的选择。比如国内的有机农产品,一般是市场普通农产品价格的3至5倍。
成本究竟高在哪里?以鹤丰为例,仅仅是桃园垄上人工除草,在生长旺季时就需要额外招募20名临时工。有机肥也是高投入,一亩地如果使用化肥需要1000元左右,而微生物有机肥则需要约3000元。在生产成本之外,还有市场教育、营销推广、精致包装、流通配送、产品损耗等综合费用,共同构成了生态有机农产品的高售价,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社会生态农业+”的可能性

“当下,产业化农业仍然是国内的主导,侧重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CSA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提供生态有机的更高品质农产品,以及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更高收益和更低市场风险。”刘增金指出,收益缓慢的社会生态农业,需要一些硬支持。政府可以扮演好规划者与支持者两大角色。例如,对符合有机生产规定的CSA用地提供一些优惠;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项目;吸引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进入CSA项目,以及引进保险机构、完善有机认证等。
农户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自身实力。目前CSA农场的销售渠道比较单一零散,大部分通过熟人介绍,口口相传。未来CSA农场不仅要加强与单个消费者的联系,还可以考虑与高档餐馆、旅游景点、商业超市合作,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防控风险。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