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擦亮“上海青”高品质蔬菜品牌

来源:东方城乡报 施勰赟 曹佳慧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9-23 09:18:05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大部分北方地区,它叫油菜;四川人叫它“瓢儿白”;在国外的蔬菜商店里,Shanghai Green和Shanghai Baby的名字广为人知;而地道的上海人,却只叫它“矮脚青”,或者直接就叫“青菜”……

  “上海青”,作为我国种植区域分布极广的蔬菜之一,因为名字里有“上海”二字,自然也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三天不见青,两眼冒金星”,也表达着上海市民对它的喜爱。

  英国“中餐通”扶霞·邓洛普在探寻中国的鱼米之乡美食时,特意将一道“清炒青菜”的做法收录进自己的书里。她的理由,也是无数人的心声:“很少能找到比这做法还简单的菜了,但就是很好吃啊。”

  数年前,要让食客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好吃”的“上海青”,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如今,在上海科研工作者和“三农”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这种“简单、好吃”的蔬菜,已经可以在盛夏、严寒的天气下稳定生长,一年四季满足味蕾,也为“上海青”这一品牌添上生动的注脚。

    改良选育,盛夏青菜也能很美味

  在过去,上海市民很少会在夏季购买青菜,多以青菜幼苗——鸡毛菜代替。

  “高温季节青菜种植有难度,病虫害多发,导致青菜在夏季的产量低,且口感不如冬季青菜。”高级农艺师孔令娟道出了其中缘由。多年来,她所在的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蔬菜科一直在进行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青菜喜冷凉气候,适合秋冬季种植,尤其冬季昼夜温差大,能促进青菜中的淀粉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产生甜糯的好口感。而夏季高温高湿则造成青菜叶易散开、纤维含量高,成为其周年生产的瓶颈,优质耐热的青菜品种相对缺乏,也因此有了“夏淡”的说法。

  恰如为了抵抗青菜病毒于1983年选育出优质抗病青菜新品种“矮抗青”,为了让市民在夏天也能吃上可口的青菜,上海科研人员也早早启动了关于耐热青菜品种研究。

  早在1986年,市农科院青菜团队专家就已经在诸多资源中发现了耐热的青菜品种“耐热605”,该品种能在夏季种植,但口感与秋冬青菜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凭借着团队对青菜种质资源的积累、研究的不断深入,经过长时间的改良选育,2000年,“新夏青”系列问世,丰富了夏季青菜品种。

  2010年末,为了更好地保障上海主要绿叶蔬菜周年均衡生产,确保青菜产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上海启动建设绿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加速蔬菜新品种选育正是目标之一。“新夏青5号”就是在体系建设过程中诞生的,无论口感、品相还是产量均有了质的飞跃。经过十年、两轮绿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课题组的不懈努力,如今“新夏青”系列已升级至“新夏青8号”,每一个品种都显现出不同的优势特征,以适应不同的栽培需求。

  当然,青菜新品种的选育并非一蹴而就。

  “首先需要对亲本进行试种观察,对两个亲本纯化的过程一般需要花费6至7年的时间。而通常选育一个新的青菜品种,最快也要耗费10年。”市农科院青菜团队负责人朱玉英告诉记者,为了加快青菜选育速度,团队每年会同步对500至600份材料展开试种研究,以人工剥蕾抹花粉的方式来解决青菜“自交不亲和”的问题。之后,花费至少3个月时间,观察各个品种在不同温度、不同生长阶段的表现,筛选出产量、抗性、商品性、口感有突出表现的品种,留种后第二年再做观察或进一步试验。

  “通常,选种工作在11月至次年2月进行,如果想要观察品种在夏季高温的表现情况,首先要将青菜苗移栽至35摄氏度至40摄氏度的高温箱种植,选出表现好的品种留种后到夏天再做生产试验。”朱玉英说,想要获得一个夏天种得出的青菜品种,需要花费更多的试验时间,耐热性、耐湿性、抗病性与产量一个不能少。而要获得市场认可,口感与商品性更是缺一不可。

  2019年,朱玉英团队通过杂交选育得到了一个口感好的耐抽薹秋冬青菜新品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团队对这个品种做了耐热试验,得到不错的反馈。2020年夏天,在“真枪实弹”的高温考验下,该品种不仅产量稳定,抗性、商品性与口感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酥糯的口感还不输冬季“霜打菜”,颠覆了消费者对夏季青菜不如冬季青菜好吃的刻板印象。2021年,该品种被命名为“艳青”,作为可周年生产的青菜新品种在沪郊16个基地试验种植,得到种植户的初步认可。今年夏天,极端高温天气更是让“艳青”脱颖而出,不少基地向朱玉英团队表达了明年试种的意愿。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丰富青菜的种源支撑体系,不仅让夏季青菜种得出,还要让夏季青菜拥有与冬季菜相似的好口感、好品相,让盛夏‘菜蓝子’更丰盛美好。”市农业农村委蔬菜办主任朱敏说。

  以“良法”待“良种”

  在酷暑天也能吃到品相好、质量优、口感佳的青菜,一方面要归功于耐热新优品种的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的栽培技术。

  “我们在全市推广应用有机肥增施替代化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蚯蚓养殖改良增施微生物肥料、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还有‘四诱一网一膜一布一花’等化学农药减量增效关键技术。”市农技中心蔬菜科科长李建勇介绍说,多年来,中心积极落实绿色生产行动确保蔬菜优质安全,开展植保技术指导促进蔬菜绿色发展,只为消除消费者“夏季青菜病虫害多,所以打药也多”的顾虑。

  与此同时,上海市绿叶菜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在选育、推广绿叶菜优质品种时,除了会对品种来源、特征特性做阐述外,还会发布与之相匹配的栽培要点,让良种与良法有效结合。

  市农科院青菜团队还联合南京农业大学、上海市设施园艺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发布了《上海地区夏季青菜绿色安全生产栽培技术》,从种植基地选择到种植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再到采收预冷、包装上市,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说明。

  上海市、区农技推广部门通力协作,将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周年高效茬口模式的创建以及配套技术的科技培训和示范推广,系统有力地支撑了上海蔬菜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设施装备能力的不断提升,也为夏季青菜生产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位于金山区廊下镇的金开(上海)蔬菜生产基地连栋大棚里,青菜青翠欲滴,一片绿意盎然,艳青、新夏青6号、新夏青7号、长征六号等青菜新品种长势喜人,这样的场景得益于智能的设施装备——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得到精准调控,再加上电动的双层遮阳网,确保田间环境维持在最适宜青菜生长的状态。

  往年,该基地以种植结球生菜为主,并不会在夏季种植青菜。“今年夏天气温这么高,绿叶菜需求量大,我们正好有设施装备,也有优质的青菜种子,就尝试种了几茬。”基地负责人马天告诉记者。

  近年来,在市农业农村委的大力支持下,高标准的设施菜田在沪郊田野崛地而起,外遮阳和内遮阴的双重保护,大大降低了设施内的温度;通过信息技术的加持,环境调控效率和精准度得以提升,可随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的应用,则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此外,高标准的设施菜田面积大、空间大,能让一台台农机在其中游刃有余地“行走”、工作,先进设施装备对促进菜农增产增收、提高蔬菜生产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例如在清美集团张家桥基地,从整地、作畦到播种、移栽种植、采收,绿叶菜生产实现全过程机械化作业,可以实现一天单机采收10亩,单人劳动生产率是传统产业模式的25倍,显著减少了用工量,有效缓解蔬菜生产尤其夏日高温作业中劳动力不足的现状。

  打响新“上海青”品牌还要多久?

  今年8月底举行的2022年上海青菜(夏季)新优品种展示推介活动上,展示了来自全国育种科研单位、育种公司的耐热青菜品种47个、鸡毛菜品种21个,既表达了不拘一格引进优势品种的襟怀,又有着对“新上海青”重新焕发光彩的期待。

  在沪郊16个青菜新品种试种基地可以看到,同样的设施环境下,上百个品种耐热青菜、鸡毛菜经过统一播种、统一管理,其田间表现有较大差异。极端高温导致部分品种青菜出现不同程度的高温热害,而焦心、焦边、散叶、产量受损等田间表现都会让该品种无缘“十佳”。田间表现过关后,还需综合考量采后商品性、口感软糯度等指标。

  最终,专家团队筛选出耐热、抗病、商品性突出且口感佳的青菜和鸡毛菜“双十佳”品种,“艳青”不负众望,拔得耐热青菜品种头筹。

  其实,沪郊菜田本没有“上海青”,但走出上海,“上海青”却是一块响当当的品牌。

  究其原因,还要追溯至1975年。受病毒病危害,当时受江浙沪消费者喜爱的“矮脚青”濒临绝迹,一场挽救“矮脚青”的项目于那一年正式启动。市农科院园艺所的研究员姚文岳带领团队,花了整整8年时间,培育出了抗病毒能力强,耐寒耐热,耐霜露病,外观与口感俱佳的“矮抗青”。

  因为其优异的品质,“矮抗青”1985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如此优秀的青菜品种,自然到哪儿都受欢迎。新培育的“矮抗青”从上海传到了周边的江苏、安徽,又被北京、天津、湖南、湖北等地的菜农引进种植,很快走向了全国人民的餐桌。由于“矮抗青”来自上海,“上海青”就此得名。

  如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打响新“上海青”品牌,擦亮“上海青”这块老招牌,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摆在眼前的首要任务,是将这颗同样涵盖着上海科技力量的青菜种子撒满沪郊田野。

  目前,“艳青”在沪郊种植面积大约在5000亩次/年,与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28.1万亩次/年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一个新品种要获得生产方认可,需要时间积累。通常,种植户在习惯种植某个品种后,是不会轻易更换品种的。”市农科院青菜团队专家李晓锋告诉记者,“我们在品种选育与示范上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在推广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李晓锋认为,像今年8月举办的推介活动对优质新品种推广来说就是不错的机会,至少让好品种有了展示平台,能让更多种植户看到。

  “像‘艳青’这个品种,我们已经试验推广了很多年,今年表现这么好,出乎我们意料。”孔令娟告诉记者,在极端高温考验下,“艳青”展现出不俗的耐热品质,产量表现也令人满意。“但一个品种好不好,种植户和消费者最有发言权。”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委通过开展品种展示会、品鉴会等活动,让优质的新品种有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在多次受到消费者认可后,种植户自然会将目光放到这些新品种上。而只有当种植户开始小面积试种,产品流入市场后,才会被更多消费者看到,从而带来推广面积上的更大突破。

  或许,从“好品种”到“好品牌”,有时只需要一个好的契机。

  如此看来,好品种的推广过程更像是一场“相亲”。农业推广部门扮演着“红娘”的角色,让“好品种”被合适的种植企业相中,打造出有影响力的蔬菜“好品牌”,从而孕育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地产蔬菜高质量发展“结晶”。

  “过去,我们只能通过送种子给种植户试种的方式来推广,但想要达到好的种植效果,还需要种植户从种植到采收按照配套的栽培技术来做,这对于种植户而言,又是一项新的考验。”李晓锋表示,想让种植户接受新的品种很难,而让他们改变旧习惯,完全遵循新的栽培方法种植更难。

  “第三轮上海市绿叶菜产业技术体系已启动,我们将进一步在好品种、好技术、好品牌上下工夫,为保障淡季蔬菜供应做好技术支撑,持续选育高品质、好口感的绿叶菜,加大良种良法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绿叶菜优质品种的稳产保供、提质增效和品牌运营能力。”上海市绿叶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朱为民表示,专家组将尽力满足市民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夯实“上海青”种源基础,提升蔬菜种源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c1b36ae717c7482c8948323b894e2dbf.jpg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