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得“智囊团”相助,这家企业从经济效益时好时坏,发展为浦东领先

来源:上观新闻 束涵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19 09:45:38 浏览次数: 【字体:

形成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上海院模式”。

浦东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弘辉种业,最早仅是一家杂交水稻制种合作社,制种基地不稳定,经济效益时好时坏。随着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智囊团”携手,它逐步发展成为区内领先的制繁种基地,并成立种业研究院推出杂交粳稻新组合。

在上海传统农业迅速向都市绿色现代农业转变的大背景下,如何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决定着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高度与深度。近年来,上海农科院组织实施科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手拉手共成长”计划,破解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的瓶颈难点,尝试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初步形成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上海院”模式。

用科技构筑竞争壁垒

“基于耕地面积有限及紧邻超大型城市消费市场的特性,上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将城郊特色精品农业和三产联动作为发展路径,迫切需要对路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上海农科院科技兴农办主任谢祝捷研究员说。

以“上课培训”为主的传统转化路径,已经满足不了新需求,需要更加专业化与团队化的服务。2019年以来,上海农科院根据各涉农郊区特色产业发展,开展青年科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对接,通过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等结对形式,组建贯穿全产业链的技术团队下乡开展服务。

“我们从传统农户式栽培,发展到双孢蘑菇工厂化种植,如今已拥有46间现代化菇房,年产1万吨的规模。每一次提升,都离不开市农科院的帮助。”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林根表示,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黄建春研究员团队一直来基地开展指导,不仅培养了张津京、王倩等多名青年技术人员,还解决了一系列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和技术瓶颈。

“我们以前生产双孢蘑菇的主要原材料是麦草。上海本地没有麦草,一般都是从苏北等地运来,不仅成本高,质量也难以控制。”陈林根告诉记者,黄建春团队研究用上海本地稻草替代麦草栽培双孢蘑菇,为合作社节约了生产成本。“在科研团队的支持下,2020年我们还引进双孢蘑菇培养料三次发酵技术,栽培周期从一年6茬增加至9茬,全年单位面积产出是传统生产方式的30倍。”

2022年,团队选育适宜双孢蘑菇三次发酵培养料栽培的品种“申K6”,研发成功了双孢蘑菇培养料植物蛋白添加剂,解决了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问题。

技术的突破与推广,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是变革与推动。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陈辉博士的长期实践,是又一生动注脚。他与团队在崇明建设镇开始林下食用菌栽培实践,在“手拉手共成长”活动中结识了来自香菇之乡——河南西峡的李青恩。

“我原以为林下种植食用菌很容易,可没想到,不但没赚钱,每年还亏了十多万元。”李青恩经陈辉分析后才知道原因,一方面上海气候多变且剧烈,和西峡的气候不一样;另一方面上海生产成本较高,如果赶上鲜香菇大批量上市季节,每斤批发价还不到4元。 

林下食用菌要发展,没有利润就不能长久。陈辉以大球盖菇为研究品种,用两年时间探索形成相应的栽培规程。有了技术的底气后,李青恩建立起自己的合作社,规模化发展林下种植大球盖菇。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上海全市每年利用大球盖菇降解稻秸秆已达到8.83万吨,占上海稻秸秆离田利用量的一半。

在田间实验室共同成长

项目开展至今,上海农科院100多名青年科技骨干,与市郊近200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品种技术需求与成果对接。不仅激发了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活力,也造就更多乡土科技人才,通过田间试验示范,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提升成果应用转化效率。

“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我们明确了研究方向。而实验室的钻研也可以被田间试验所验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服务农民的目的。”上海农科院园艺所西甜瓜研究室主任张永平从事甜瓜育种,已选育出4个甜瓜新品种,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神农奖三等奖。

从2016年开始,她带着选育的甜瓜新品种“金蜜一号”,与金山区上海哲优果蔬合作社、上海康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上海明缘果蔬专业合作社成为结对对象,最新选育的特色流星瓜系列品种,帮助结对合作社共同打造甜瓜优质高端品牌。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上海农科院畜牧所蛋鸡课题组严华祥对此也深有体会。他领导团队围绕“特色高产蛋鸡育种及产业化应用”开展研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新杨黑羽蛋鸡也通过了新品种审定。

“项目成功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严华祥以蛋鸡品种选育为例,不仅需要饲养和禽病防控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要将蛋鸡育种研究放在蛋鸡产业链上,了解上下游情况有的放矢。而这些,都离不开对接企业的支持与合作。

通过“手拉手共成长”活动,适合上海市情、农情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上海院”模式已初步形成。在刚公布的第一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区)中,上海农科院通过六大专家服务团在金山区共建的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示范基地,培养了一批接地气、留得住的农业经营和科技人才,为通过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区)考评加分不少。

当前,上海正推进“头雁”项目,计划用五年时间,培育一支250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谢祝捷告诉记者,与农科院结对的很多青年新型经营主体和青年农场主,已成为“头雁”重点培养的乡土产业带头人。上海农科院作为市头雁计划的科技支撑单位和导师团的主要力量,将继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