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我信任这个特用玉米团队的新品种”

来源:农民日报 胡立刚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11 09:21:10 浏览次数: 【字体:

“尝尝,尝尝!这个甜玉米新品种味道真的挺好的,完全可以媲美国外好品种,可惜抢不到种子,今年只种了两亩,不够卖。” 周克俭一边撕去玉米包衣一边说。

周克俭是上海亭中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擅长通过轮作经营优质稻米和特色经济作物。根据去年的行情,合作社今年除了水稻,还种了50亩雪瓜、20亩小皇冠、16亩鲜食玉米。周克俭重点介绍的完全可以媲美国外好品种的,是“申科雪甜818”,是上海市农科院特用玉米团队培育的进口替代甜玉米品种。

亭林雪瓜和小皇冠是上海市金山区相当有代表性的特色瓜,附加值高,效益很不错。记者在亭中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销售大厅看到自提价格表:小皇冠一箱160元;水果玉米一箱100元,每支8元;雪瓜一箱100元。合作社水果玉米的优质优价由此可见。对比亭林雪瓜和小皇冠,周克俭还是愿意多种水果玉米,他非常清楚特色瓜种植的风险,也通过购买特色瓜的消费者看到水果玉米都会买的现实,判断出中高端消费者对营养更丰富的水果玉米的偏爱。何况,相对于特色瓜,鲜食玉米种植成本低,更省人工。

“最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不少鲜食玉米品种,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成熟的种植户越来越多,大家都比较满足,又有共同期待,期待尽快培育出能够实现进口替代的好品种。” 周克俭说,“我非常看好上海市农科院郑洪建老师的团队,他们有眼光,有能力。”

过去一个时期,上海为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鲜食玉米是其中一个抓手,上海在鲜食玉米领域,在新品种培育、团队建设、科研平台搭建三个方面也取得了令业内刮目相看的成就,以郑洪建为领头人的上海市特用玉米团队表现相当突出。周克俭信任这个团队,是基于多年来试种该团队新品种,每一次试种,都会收获一次优质高效的经验。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呢?

记者通过上海市农科院了解到,自2018年以来,上海市农科院先后组建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上海综合试验站、上海特用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平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特用玉米研究团队。这个团队在不久前获得二级研究员专业职称的郑洪建带领下,在上海市农科院众多团队中脱颖而出,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卓越团队,培育出国审特用玉米新品种12个。团队培育的“申科甜811”品质继获得2022年全国十佳甜玉米品种后,还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是全国唯一入选的鲜食甜玉米品种。

1984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玉米团队育成全国第一个省级审定鲜食玉米品种以来,上海鲜食玉米育种团队的声望全国领先,但是,因为人才技术断层,进入21世纪之后,虽然鲜食玉米迎来了中国农业历史上增长最快的好时代,上海农科院玉米团队却育种技术滞后的尴尬,主导品种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郑洪建领衔组建了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团队,开展利用生物育种技术进行育种创新的探索。

“当时虽然只有3个人,条件非常有限,也不被看好,但我相信团队一定会成为优秀团队,因为科研团队有个踏实有格局、专业有眼光的领头人,一定能干出名堂来。”负责团队育种基地、制种基地管理工作的卢有林说。

卢有林(右)和胡颖雄在上海市农科院庄行鲜食玉米育种基地。

记者发现,2008年以来上海市农科院特用玉米团队的所作所为真切回应了卢有林的判断。团队用短短6年时间建成了长三角最大的特用玉米种质库;先后在上海农科院庄行基地、上海海南南繁基地完成高标准育种基地建设,还在甘肃省张掖市建起了1000余亩的制种基地。在扩大基地的同时,团队成员也从最初的三个人扩大到15人,其中研究员5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特聘外国专家2人,博士后研究人员3人。

每年5、6、7三个月是团队上海市农科院庄行育种基地收获的季节,自然是团队一年中最忙的时期,记者在上海市农科院庄行基地发现,团队所有成员都在各自岗位上忙碌,包括即将前往非洲佛得角共和国援建的团队成员胡颖雄博士。“团队已经养成习惯了,这三个月人人自觉坚守岗位,各自忙活,又相互照应。” 胡颖雄说。

自2018年以来,团队在鲜食玉米育种、推广领域影响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大小小的项目也因此增加,项目负责人年轻化趋势明显,因此,各项目组成员除了提升完成各自小组科研工作的能力外,还要有“一家人”的集体意识和行动,才能传承并发扬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的科研文化。针对此,团队领头人郑洪建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行动。

他告诉记者,我们的团队继承了前辈们的专业踏实的优良传统,我们还发扬光大了科研团队最需要的人本精神,全球化时代,只有以人为本,为每一位成员创造成长、成才的机会,团队才能加速拥有创新创造力,放眼全国、全球搞科研。

团队成员韩晴(右一)在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基地指导“沪红糯1号”玉米种植。

确实,2018年以来团队培育出12个国审新品种,构建起国际、国内多个创新平台,如果不是以人为本的团队,不是放眼全球的团队,是很难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创新创造力的。

记者了解到,自从2011年郑洪建成为团队第一个访问学者以来,团队共有6位成员先后到美国、英国、墨西哥做访问学者,这期间,团队也吸引了美国常驻专家以及越南等国的年轻学者。

“鲜食玉米国内起步比较晚,但品种不输给国外品种,院里对这个团队是有所期待的,期待上海鲜食玉米新品种尽快推广到全国各地,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上海好品种。”在评价特用玉米卓越团队时,上海市农科院副院长赵志辉表达了他对这个团队的期待。

对此,团队领头人郑洪建表示,团队遇上了鲜食玉米大发展的历史时期,上海市农科院、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甚至包括国家层面都给予团队很多支助,团队必将不辱使命,不负时代,培育更多更好的特用玉米新品种,满足上海、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