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优质稻米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模式开发”顺利通过中期检查
3月18日,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对我院作物所曹黎明研究员主持的科技兴农推广项目“优质稻米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模式开发”[沪农科推字(2018)第1-1号]进行了中期检查。
本项目总目标是围绕上海水稻绿色生产全产业链建设,通过适合绿色生产和产业化开发的优质稻品种引育、绿色生产模式应用、种养结合、清洁化栽培技术集成、标准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优质稻米绿色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稻米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及品牌化建设等途径,在本市建成一批集优质稻品种、品牌和绿色生产、产业化开发为一体的水稻绿色生产示范基地,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优质稻米绿色生产技术和产业化生产模式,更好落实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让更多市民吃上上海本地生产的“好吃、放心”大米。
本项目针对青浦区、松江区、崇明区、奉贤区独特的稻米文化内涵和水稻产业现状,由上海自在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松江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上海新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上海金丰裕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参与单位为主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所在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形成了蛙稻米生态种养全产业链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为主体的松江大米全产业链模式、销售多元化的崇明优质米全产业链模式、上实自有农场全产业链模式、合作社订单生产主导的奉贤金丰裕稻米全产业链模式等5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优质绿色稻米产业化发展模式,初步制定企业标准6项,并制定技术规程规范21项,集成示范主栽优质米品种配套绿色生产技术, 2019年优质稻米全产业链模式实施面积合计5.8万亩,其中示范区实行了绿色全认证和产品可追溯。按照上海市减少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用量的绿色生产要求,2019年全产业链绿色生产基地示范区内实现化肥用量较全市面上生产减少31.4%,化学农药用量较各区面上减少21.0-42.2%,经济效益增加 21.1%以上。
同时项目组围绕上海地区优良食味粳米的市场需求和已有品种资源,针对不同绿色生产模式和郊区生产特点,筛选出沪早香软1号、松早香1号、沪软1212、松香粳1018和申优26等七个上海自主育成的适合产业化开发的早、中、晚熟优质食味米品种,其中沪软1212、松香粳1018获得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育成沪早香181、沪香软450和松香粳1855三个优质米新品系,初步建立了上海地产稻米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的七个优质米品种在郊区年推广达到19.7万亩。
通过实施丰富多彩的宣传推介策略和建立多元化的营销模式,加强上海地产优质米品牌建设,不断丰富上海地产优质大米品牌文化。本项目目前已经成功助推打造“蛙稻米”、 “松江大米”、“东滩大米”、“侬家粮匠”、“忠爱一生”等 5 个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优质稻米品牌,其中申请注册新商标2个。
专家组对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的计划进度。同时也对项目下一步的实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