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所况简介

所况简介

所况简介

【字体: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渊源于1956年由新市农场、华漕农场、黎明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组建的上海市农业试验站, 1960年成立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下设立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其中2004-2011年与林木果树研究所合署办公)。现有职工60人,其中科技人员55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人,硕、博士50人)。主要从事优质、高产、抗病的水稻、油菜和玉米等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和辐照加工工艺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

   建所以来,主持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1项,主持获得省部级各类科技成果72项,其中上海市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一等奖12项、二等奖25项;育成粮油作物审定品种150余个,其中国审(登记)品种15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50多个,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2002年全国农林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评估为百强研究所,2006年农业部科研机构综合评估为百强研究所。先后15人次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科技精英及提名奖、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作物所科技创新始终伴随上海种植业结构调整,始终引领郊区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曾率先开展花培育种研究并成功育成水稻品种“新秀”,培育了我国南方优质晚粳品种“寒丰”、"秋丰",第一个自主三系配套杂交粳稻组合“8优16",应用软X射线技术育成特种稻“香粳832”和“香糯861”;培育了 “胜利青梗”、"勺叶青"、"沪油9号"等甘蓝型油菜品种,首次提出了核不育三系法杂交育种和制种技术,全国最早开展双低油菜育种;率先在国内开展抗黄花叶病大麦遗传与育种,成功育成“沪麦”系列品种广泛应用,其中“沪麦10号”是国内第一个抗黄花叶病大麦品种;育成了具有较大区域影响的“沪单” 系列粮食玉米品种;还率先研究总结“棉花高产稳产的生育指标和看苗诊断技术”,开展了棉花的生长和组织解剖研究。

   进入新世纪,逐步建立起生物技术、花药培养、小孢子培养、单倍体等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创新一批强优势、优质粮油作物种源,完成了一批科技成果转让,为农业产业发展发展提供了品种支持。育成 “申优1号”、“花优14”、“申优26”等一批优质强优势杂交粳稻品种,使得上海杂交粳稻应用和全程机械化制繁种技术均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育成了“金丰”、"沪早香软1号"、"沪软1212"等特色和口感突出的优质食味品种,其中“沪软1212”获得首届全国优质粳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育成了国内首个调节餐后血糖的高抗性淀粉粳稻“降糖稻1号”和“沪稻RS2号”等新品种,并开发了优糖米粉加工技术;育成了国内色彩最丰富的“沪黄1号”、“沪紫1号”、“沪红1号”等系列彩色水稻新品种,为当前打造水稻景观生态产业和推动乡村旅游及时提供了品种支撑。育成我国第一个国家品种审定的显性核不育双低杂交种“核杂7号”和第一个国家品种审定的高抗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的隐性核不育双低杂交种“沪油杂1号”,育成“沪油”系列和“核杂”系列双低油菜新品种30多个,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亿公顷以上。育成 “金菲”、"金银818"、"夏王" 和“申科甜2号”等甜玉米品种,"沪紫黑糯1号"、"沪玉糯”和“申科糯”系列糯玉米品种,“申科爆”系列爆裂玉米新品种,在鲜食甜、糯玉米育种区域特色与优势明显,为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和上海对口支援科技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紧紧围绕现代都市绿色农业发展需求,研究集成蔬菜、果品、食用菌等上海优势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工艺,制定采后保鲜及商品化处理技术标准20项、SOP文件10项。完成了萝卜硫素提取精制、果蔬脆片冻干工艺优化、柑橘囊衣酶法脱除、高效二氧化氯缓释体系建立等创新研究,获得专利5项,研发新产品10多个。率先引进国外电子直线加速器辐照装备,研发农产品、食品辐照保鲜加工工艺,实现农产品和食品抑菌杀菌、品质改良和采后辐照保鲜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突破,年加工规模达到5万吨以上,为保障食品安全与减损降耗提供了技术支撑。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