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链接>详细内容

媒体链接

上海南繁基地的特别春耕

来源:农民日报 胡立刚 发布时间:2020-06-18 13:39:35 浏览次数: 【字体:

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挡了南繁育种人的脚步,春节前完成播种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在海南陵水的骄阳下等着他们浇灌,和疫情同时来的,还有比往年还严重的水稻疫病。2020年南繁基地的春耕充满不确定性。

“上海市南繁基地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20家科研单位和育种企业的南繁科研人员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带回来了10.5万份种质材料,打赢了疫情下的特别春耕战役。” 上海南繁基地自2017年归口上海市农科院管理,院长蔡友铭谈到这次特别的春耕颇感欣慰。

海南各南繁基地保春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南繁基地的春耕任务完成好了,才能保障全国不少地方一年的种植任务,才能保护好一代又一代育种工作者留下的种质资源,在部分基地因疫情和病虫害叠加出现水稻玉米旱死病死的情况下,上海市南繁基地如何打赢这场特别的春耕战役?

新老南繁人扛住了双重压力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节水抗旱稻专家余新桥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南繁人,被业内人士称为“追赶太阳的人”,自1983年到现在,几乎每年春节都是在南繁基地度过,很少有人比他更了解南繁基地的春耕情况,他设想过各种困难,却从来没想到, 2020春耕的压力和额挑战如此之大。

“湖北老家村子里都有几个人感染了,亲戚朋友大多处在疫情中心,心里特别难受;同时,团队突然减员,任务不能减量,加上基地防疫工作一刻不能松,育种工作压力大增。”谈到刚刚结束的春耕,余新桥这位老南繁人连连感叹。正常情况下,南繁基地节水抗旱稻育种团队是十个人,这一次,除了他,只到了三个年轻人。

为了完成工作,四个人几乎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早上六点半下地晚上六点半收工,中午最多休息一个小时。育种工作无法偷工减料,1万多个杂交,1000多份白叶枯病、稻瘟病接种,上万个标记基因检测,12个杂交稻组合制种,超过万份的育种材料加代,数百份优势鉴定,等等这些工作,必须按部就班,而且要保质保量,因为这些工作涉及后续2000多亩杂交稻亲本培育和十几万亩种子生产,涉及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节水抗旱稻产业。

“十个人的工作量落到四个人头上,再少一个都不行了,幸好有三位年轻人坚守在基地,并出色完成了各自的任务。”余新桥说。

余新桥用了幸好两字,发自真心。疫情之下,一切都不像过去那么理所当然,不管在旅途,还是在工作岗位上,不仅自己要承受被感染的压力,所有的亲朋好友也要提着心吊着胆,何况,疫情期间从内地到南繁基地的路堪称曲折。

广西女孩潘忠权原本计划过完正月十五后就回到基地,疫情发生后,她义无反顾提前十天报到,为了及时到达南繁基地,驾车从县城赶往柳州机场,路上得知柳州机场航班取消后,又第一时间赶往桂林机场,原本只需要三个小时的车程,因为高速公路管控、地面封道等因素而不得不绕道,最后用了近八个小时。

好不容易到了机场,却因为宾馆疫情期间不接待,不得不一个人在机场过了一个晚上。

正是这些新老南繁人的勇敢前行,2020年上海南繁基地的春耕图才得以有序展开,不留下荒芜,没留下遗憾。

韩晴在南繁基地选种鉴定

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南繁团队肩负着优质粳稻和鲜食甜糯玉米育种加代、鉴定和制种的任务。这些年来,团队在南繁基地先后培育出获得全国优质大米金奖的沪软1212等多个粳稻品种,近20多个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通过省市级以上品种审定, 5个品种申请国家审定。疫情发生后,作物所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预案应急小组和疫情联络工作小组,明确了精简人员、优化方案、团队互助措施,快速展开特别的南繁春耕行动。

韩晴是玉米育种南繁人的代表,2011年参加工作以来,每年冬季都像“候鸟”般南下赶往海南南繁,一年赶种两年田,为的是加速育种进程。2月3日到达基地并完成隔离后,她马不停蹄投入玉米种子收获、考种和农艺性状调查等工作,最后顺利完成了本年度的春耕工作,带回来了上千余份种子数量,为上海早春大棚顺利播种打下了基础。

“多亏了南繁基地田间统一管理和应急服务,不然的话,我们的玉米果穗就有可能烂在田里,这次疫情验证了上海市南繁基地管理在全国数一数二的口碑。” 韩晴说。

展示南繁基地的上海精气神

优质种源是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不可或缺的“芯片”,上海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探索市级南繁试验基地建设,未曾中断过,借势《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规划(2015-2025)》和农业农村部南繁工作部署,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率全国之先筹划了上海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规划建设,按照统一拿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行的“五统一”标准要求进行新一轮建设。因为南繁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都委托给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颇受各方关注,而2020年的疫情,正好扮演了验证上海市市级南繁试验基地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角色。

今年63岁的李建粤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女教授,长期从事水稻育种。疫情期间,她在南繁基地生活工作了足足两个月。在此期间,李建粤和其它十九个上海育种单位的同行们亲眼目睹了基地疫情应急小组和党员突击队如何冲在一线,如何积极主动处置了三位育种工作者腹泻、体温偏高和连续几日低烧的事情,更多的则是感受到上海市南繁试验基地作为农作物科研育种公共服务平台一流的设施、齐备的功能和运行的高效。

她说,南繁基地为上海育种人员提供了工作便利,提供了优质的生活后勤保障,在这里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育种工作。

做过南繁育种的工作者都知道,在海南期间,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是非常稀缺的服务,往年纯粹依靠个人感情获得当地农民的帮助,今年疫情一来,更是难以解决农机、田间管理等事项了,李建粤和她的同行们则不用担心,基地常年有人管理运行,不但能提供住宿、吃饭等便利,还能提供育种田间肥水管理、农机服务等各种单个育种工作者很难解决的问题。

松江区农技人员在南繁基地收种子

“疫情导致的最大问题是育种工作者无法到基地,无法进行田间管理,作物到了收获时节也没人帮着收割,上海南繁基地实行了统一管理,育种人员过不来,基地能提供田间管理等服务。”南繁基地负责人楼飞说。

上海南繁基地划归上海市农科院建设管理后,楼飞就把南繁基地当成了第二个家,亲自参与并见证了这些年南繁基地的每一项工作进展。

据楼飞介绍,上海南繁基地规划总面积1030亩,新增流转土地面积841亩,设置了综合服务区、水稻育种区、试验配套功能区等6个功能区。基地项目建设分三期开展,计划至2022年完成整体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难度很大的土地流转工作,基地内266亩地已经供育种人员正常使用。

因为这些基础和常年不间断的管理,上海南繁基地积累了育种的要素资源,当科研人员无法到基地,基地常驻管理人员通过视频、拍照等方式为育种人员提供临时性服务,当需要田间管理和设施作业时,基地能组织近60人的服务团队,而这些,是南繁基地应急小组组长楼飞和他的团队能帮助育种工作者取得特别春耕战役胜利的基础。

事实上,因为上海南繁基地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不仅帮助了上海育种工作者顺利完成了任务,也间接帮助了包括湖北襄阳农科院、荆楚种业等湖北育种单位。

“在双重压力下腾出手来帮助湖北的同行累并快乐着,这是上海的精气神,上海市南繁基地也应该体现上海的精气神。”余新桥笑着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