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所内要闻>详细内容

所内要闻

不误农时保障生产,克服疫情保供市场

来源:作物所 上海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发布时间:2022-04-12 07:51:20 浏览次数: 【字体:

       疫情突如其来,正值冬季绿肥生产和海南南繁关键农时,也是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供应的关键阶段,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组站联动,努力不误农时保障生产,同时,随着疫情防控时间拉长,粮食保障也成为重点,各示范企业驻厂员工封闭管控,科学排班保障加工和市场供应,努力为市民米袋子护航。

       一、驻守南繁基地,完成南繁加代与生产用种纯度鉴定

       海南陵水基地今年种植南繁材料380多亩,承担育种加代、繁制种亲本和生产用种纯度鉴定等功能。种植各类水稻育种材料近5万份,其中花培繁殖新材料1000余份,开展种质资源鉴定、杂交育种、高代材料加代扩繁、稳定株系纯度鉴定以及杂交套袋制种等工作。

       3月底,完成了“花优14、申优28、秋优金丰、申优26、紫祥优26、秋优336”等杂交粳稻种子129.8万公斤,共66个样品的纯度田间鉴定和今年6000亩杂交制种亲本的田间纯度鉴定,确保了上海生产用种安全。

       3月份开始上海疫情形势更加严峻,水稻南繁工作也到了杂交育种、田间调查与制繁种去杂等工作的关键时期。杂交配组是水稻育种工作的关键环节,大量的杂交、回交和测交配组工作需要在短短的15天之内完成,任务十分艰巨,疫情封闭的特殊时期造成南繁工作人手短缺,体系团队内部高效协同,合理分工,互帮互助,完成杂交、回交组合约5000份,不育系转育500份,测交套袋新组合约2000份,目前隔离制种、田间去杂及收种等工作也都在紧张有序进行。

       二、组站紧密对接,做好水稻生产品种和技术服务

       体系各专业组和试验站技术人员每天通过视频或电话形式,了解和分析受疫情封控影响,水稻种子保供和水稻播前准备中存在的问题。各郊区试验站撰写《水稻春耕备耕工作受疫情影响的几点问题》至各区农委相关部门,同时督促各合作社及时开展绿肥耕翻及国庆稻种植等工作,联系种子供应企业做好准备工作,等疫情解封后马上将种子配送至农户手中。全力做好种子、肥料等农资购买、调种、销售、送货、服务等相关准备预案,全市国庆稻4万亩左右,部分农户抢时间早育秧略有影响,及时变更为直播种植。

       各专业组积极与各郊区开展技术需求对接,抓好冬季绿肥后期田间管理技术的指导和咨询,并落实了今年机穴播“播(种)喷(药)施(肥)”一体化同步与杂草稻防除等技术示范需求,帮助郊区合作社完善了今年的稻田杂草防控方案,确定了“播喷同步”方案和实施措施,编写简明扼要的《稻田杂草全程绿色防控手册》为后续稻田杂草的防控提供参考。

       围绕地产优质软米的产业化,联合太平洋安信农保公司、光明种业等单位落实年度20万亩优质软米种子供应、订单签约,并落实了2023年度繁种计划和原原种保障供应。体系专家组对接太平洋安信农保开展新品种推广方案、培训方案、品牌策划与推广方案的对接制定。

       三、全力做好保供稳价,尽心尽力守护市民米袋子

       为保障疫情封闭期间上海大米市场的供应需求,体系各示范点合作社压实责任,全体员工站一线,忙生产,全力做好大米加工、储运、配送等环节的有效衔接。乐惠米业作为上海市区唯一一家集采购、储存、加工、销售全经营链的大米产销企业,第一时间梳理能够驻厂的员工,驻厂员工封闭管控,科学排班,24小时全天候生产,全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尽心守护市民“米袋子”的安心、安全。

       各试验站协助合作社加强与市、区相关委办局协调沟通,办理物流通行证,从陆运、水运两条路线进行全力保供,全力保障上海广大市民的“米袋子”。定期整理信息后发布至“各区三农”官方平台,供全区广大市民选购。同时销售部门主动对接各大电商平台、商超卖场,采用点对点的方式,安全快速配送到门店;主动与街道、社区联系,解决好“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更好地保障民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4月6日,体系示范点企业已为市民供应至少2599.3吨优质大米。

       四、尽早预案,保障年度粮食生产任务及全产业链发展

       当年正值生产准备的关键阶段,我们尽早做好预案,疫情结束之后,第一时间将落实专业组、试验站和示范点的工作计划,克服实施难题,保障粮食生产任务及优质米全产业链健康发展。

       1、及时落实年度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疫情影响,部分农资采购影响较大,机插秧育秧推进较难,重点要保障种子、肥料等农资配送及供应到位,及时送到农户及育秧场所,加快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应用。

       2、做好绿肥还田及养草灭草等技术实施,克服绿色生产所需的有机肥配送及撒施难等问题,保障优质米全产业链发展。

       3、专业组和试验站做好示范点建设和对接,及时安排新品种展示示范和技术示范,做好栽培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