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群导航
欢迎光临 上海杂草管理网 !
您的位置: 首页 >团队概况>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字体:

 杂草管理团队的前身为农田杂草研究室,成立于1964年,由我国第一代杂草科学工作者、国内外著名杂草学专家唐洪元研究员创办。60年来,在三代杂草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团队已逐渐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具有研究领域较宽广、都市特色较明显、服务产业较紧密特色的专业研究团队,尤其在杂草生物生态学特性、蔬菜田杂草防、草坪地杂草治理、草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团队科技人员承担的20项研究成果(主持15项、参加5项)先后获得部、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农业部农牧业技术改进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上海市农牧业技术改进奖和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3项。曾创办了我国第一份学报级专业期刊《杂草学报》(1987-1996),出版主编(著)和参编(著)各类书籍23部。

 杂草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方面,团队从1964年起历经20年通过杂草普查,摸清了上海农田杂草的家底,对189种上海农田杂草的发生、消长规律、生长发育和杂草种子休眠萌发、发芽条件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上海农田杂草的4个发生型,建立了上海农田杂草(含种子)标本库,创新的“五级目测草害调查法”被同行引用至今。受原农业部植保局委托,团队牵头开展了中国农田杂草分布和危害调查,摸清了我国农田杂草的种类、分布规律和危害,提出了我国主要农田杂草区划,为我国开展杂草防除提供了可靠依据。这些基础工作为我国杂草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力,“中国农田杂草分布危害及防除策略”“中国农田杂草种类、分布、危害及区划调查研究”分别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上海主要农田杂草发生与消长研究”荣获农业部农牧业技术改进一等奖。除草剂应用研究方面,团队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以稻田除草研究作为起步,分别对2,4-滴、二甲四氯、五氯酚钠、除草醚和敌稗5个除草剂品种开展了秧田和移栽田应用技术的全方位试验,推进全国在人民公社广大农村全面推广化学除草,化学除草不耘稻试验的成功打破了传统人工耘稻的老办法,为稻田全面推广化学除草打开了新局面。在国内率先合成了除草剂绿麦隆,有效解决了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和稻-稻-麦三熟制稻区麦田和油菜田杂草防除的难题,实现了除草剂应用从无到有的转变。目前,上海基本实现了除草剂新产品推广应用与发达国家同步。

 团队紧紧围绕上海现代都市绿色农业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应用导向,不断拓展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了农田杂草发生监测与综合防控、草资源收集评价与利用开发两大学科研究方向。杂草防控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蔬菜田化学除草技术研究,出版了系列科普书籍,研究成果被国内同行广泛采纳。90年代,面对草坪地杂草防控的市场迫切需求,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草坪杂草防控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草坪杂草综合控制技术,结束了我国草坪除草长期以来依赖人工拔草的落后局面,相关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录制并播出了该项成果。21世纪初,针对外来有害生物日趋严重的态势,面对市民谈花色变的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专项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被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拍摄成科教片并荣获华表奖。草资源利用方面,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轻型屋顶绿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使草资源利用由基础理论研究进入到了产业化阶段,且在企业成功孵化,先后承担了上海世博会、上海铁路南站、辰山植物园等相关样板工程,在美化申城空中景色的同时又为降温节能作出了贡献。目前,该研究方向已扩展到具有药食同源和绿化功能的草资源挖掘利用,并建立了种质资源圃和科普基地。

 近年来,团队始终秉持创新链服务产业链,坚守“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的农科院使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科技支撑。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绿色防控技术要求,提出了“以土壤封闭处理为主,茎叶喷雾处理为辅”的杂草防控新理念,并逐渐配套了集农业防控、生物防控、机械防控、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控于一体的杂草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形成了基于农机农艺融合的“养草灭草”、“生草抑草”、“机械耘草”、“膜植控草”和“化学除草”五大技术体系。“养草灭草”技术被上海市农业主管部门指定为粮食生产督导落实的技术,“稻田杂草‘播(插)喷同步’一体化技术”和“基于农机农艺融合的稻田杂草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被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遴选为2022年度和2023年度主推技术。

 团队与先正达、科迪华、富美实等世界级农药公司和国内外农药研发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和技术人员保持着密切联系与广泛交流,基本形成了产学研推用和上中下游一体化合作架构。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