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策”对接帮扶,“头雁”项目导师团专家与学员首次见面
根据农业农村部、市农业农村委“头雁”项目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10月11日(周二)上午9:00—12:00,在上海市农科院林木果树研究所第一会议室举行了“头雁”学员与导师团专家首次见面、交流活动。林果组专家团队由林木果树研究所所长、花卉团队带头人张永春研究员、桃团队带头人叶正文研究员、梨团队带头人骆军研究员、葡萄团队带头人蒋爱丽研究员共4人组成。对学员共8人,均是来自奉贤、浦东、崇明、青浦等郊县地区各个果蔬、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市农广校办公室主任费建列席会议。
对接会上,导师和学员经过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各“头雁”学员详细介绍了各自负责的企业近几年来运行情况及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详细阐述了对上海乃至周边地区近几年来桃、梨、葡萄、花卉产业发展、变化形势的理解。导师们则依据自身所属学科特色与专长一一给出了破解难题可行的一些思路与方法、建议等。各方意见整合下来,上海地区林果、花卉产业现今瓶颈问题、可改进的方向,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逐渐清晰:
(1)桃、梨露地果园地势低洼、配套设施老旧,遭遇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受损严重;高标准新建园和老旧果园升级,树形改造等刻不容缓;
(2)主栽品种占比过大,成熟期集中于中晚熟,同质化竞争趋于白热化,如浦东等地梨园品种仍以传统中晚熟品种‘翠冠’为主,少量引进的‘翠玉’熟期虽稍早,但果实糖度不足,鲜食品质受到影响。桃产业也有类似问题,亟需引进熟期在台风季节前的、高糖度的早熟桃、梨品种,对现有品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规避台风灾害,并进一步提升品质;
(3)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劳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葡萄是典型的花果管理费工量极大的果树品种,果园管理轻简化、水肥施用标准化、树体和花果管理机械化水平提升迫在眉睫。此外,设施栽培条件下光照不足、夏季高温等不良环境对葡萄果面上色、果实糖分积累也有明显不利影响,但旧有的建园规格包括栽培架式、定植株行距等又无法匹配果园宜机化改造,特别是无法符合一些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的大中型果园机械的应用要求,而包括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摘袋、果实采收后分选分级等极耗费人工的操作又无机械可“胜任”;
(4)青浦白鹤草莓种苗繁育-分选-销售体系已较为成熟,脱毒种苗销售主要面向周边江浙沪地区,并已在尝试向南发展,开发深圳、广东等广大南方市场。但上海地区种苗生长季湿度偏高,易感炭疽病等问题仍然较难解决,对产业健康发展仍有很大威胁;此外,今年疫情影响,映射出产业发展对草莓鲜果采收、采后保鲜、储运、分级和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等有了更高的要求。
(5)与果树产业不同,花卉产业对标消费者精神需求,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比果树更显著,近几年因“新冠”疫情冲击,花卉产业亟需继续转型升级;
针对学员们提出的上述诉求,立足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团队科研特色与优势,导师们初步给出了如下建议:
(1)重视高标准建园和机械化/宜机化升级改造对果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建园初始,定植、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控、灾害天气防范等生产各阶段,乃至生产-品质调控-采收分选-储运-销售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应充分综合考虑周全,助力果品生产长久持续、高效、平稳运行。
(2)建议各合作社充分梳理、整合、提炼在产业中发现的各类困难和限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与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积极申报各级别科研项目,在为基地争取基建、农资材料等经费的同时,为企业增加科技标签,提升企业在产业中的显示度。
(3)花卉产业要在近几年疫情持续影响的不利形势下成功转型升级,一方面可着手开发一、二、三产融合的新运行模式,依托上海本土优新品种培育、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在打造“小而精”的城市“美丽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开发文化、旅游等深度、高附加值产品;另一方面,可尝试将花卉新品种推广、大面积生产性种植集中转移到高海拔、气候、水土更适宜的地区,集中发挥上海地区巨大消费市场的优势,在本地则重点宣传、引导和培育消费市场。
会议的最后,张永春所长代表林果组“头雁”导师团向到会的学员简单展示了林果所果树、花卉两大学科的基本情况,并进行了果树、花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介绍,学员们对“锦”字系列黄桃品种、“申”字系列省工型葡萄品种以及可作为林下花卉与林果类树种套种、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的石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相信随着“头雁”活动对接的持续和深入,后续导师团和学员们还将开展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