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冯志勇、高君辉、张引芳、程继红、邢增涛、赵明文、郭倩、金力、陈明杰、白冰
获奖情况:获得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围绕食用菌工业化生产、运用定向选择、杂交、提纯复壮等育种技术,选育适合我国工业化生产的品种,集成菌种培养、基质制备、污染控制、生育调控、品质安全、储运保鲜等子系统技术,系统构建三种食用菌生产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
1.在国内首次选育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姬菇、杏鲍菇和金针菇品种,产量和质量性状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填补了我国食用菌工业化生产品种的空白。
2. 将CO2发生量等系列理化参数引入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中,建立生理成熟期的判断方法,使传统生产过程中定性或经验指标数字化,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可程序化调控的食用菌生产技术体系。
3. 分析重金属、农业残留在子实体中富集规律,首次提出了三种食用菌栽培原料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限值,实现了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地前置控制。
4. 建立高效食用菌工业化生产流水线,人均产值超过了40万元,同时建立并通过了食用菌工业化生产领域的HACCP质量控制体系,产品全面进入了国际市场。
该项目通过三种食用菌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综合研究,获得了2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进入了实审阶段;制定了上海市地方标准1项;2个品种通过了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发表学术论文11篇,参与编写专著4册,由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已在多个食用菌工业化生产企业应用。近3年累计销售收入8068.37万元,创利税1701万元。项目的实施,奠定了上海在食用菌工业化生产领域的领头羊地位,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随着技术成果的不断推广应用,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