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回眸】食用菌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转载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原文
食用菌所学术文化节近两届的主题分别是“传承·种源”和 “开放∙创新”。传承与创新既契合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又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批示精神。食用菌精神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精神,也是一种工匠精神。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新一代食用菌人如何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引领下,传承食用菌精神,创造更多更大的成果。
之前与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竞雄一起聊天,陈师傅今年六十多岁,他说“我自己种了四十几年草菇,以前使用稻草废棉种,现在使用菌渣种,目前草菇栽培已经由传统栽培实现了工厂化,种到现在反而搞不清草菇到底需要什么养分,需要多少养分,感觉越种越看不懂草菇了。你们作为国家最顶尖的研究单位一定要把草菇栽培搞懂,并告诉我。不然就是我毕生的遗憾。”像陈师傅这些老一辈的漳州菇农,一辈子就爱种菇,吃住在菇房的“菇痴”,拥有丰富的栽培经验,但碍于年龄、经历等原因很难将所有的资料、经验数据化,他们也无法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探索草菇栽培更深的原理。然而,这些基础的栽培经验却是我们新一代食用菌人亟需的,总结前人经验,发现和解决产业中的问题,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张树庭教授用“struggle”总结他自己的一生。张教授一生致力于科学探索,特别在蕈菌研究上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引进双孢蘑菇二次发酵技术,提出“小蘑菇大家庭”观点,作为一个全球著名蕈菌学者,针对日本关于香菇发源地的问题据理力争,经过反复的资料研究后,确立了香菇栽培起源于中国。这不仅是探究一种学术新论点更是对历史负责,弘扬了中华蕈菌文化。张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奠定了我国食用菌在全世界的地位。食用菌学科在科学领域起步晚,底子薄,这就更加需要我们薪火相传,去传承,去公关,去创新。在创新中执着匠心,在匠心中传承开来。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不断涌现,为食用菌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食用菌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产业发展空间和市场发展空间都很大。我国是食用菌消费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目前我国食用菌产量居世界第一。2017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超过3700万吨,年产值超过2700亿元。食用菌已成为粮蔬果后,第四大农作物。羊肚菌人工驯化成功并大规模推广示范,牛肝菌实现工厂化栽培,冬虫夏草人工栽培成功,这些原创性成果的取得都不约而同的出现在中国。更让我们应该清晰的意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历史机遇中,食用菌人更应在发现中思索,在思索中求知,常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对自己的工作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做PDA试管时的精确定量分装,保证试管口干净;是在生产过程与菇对话,时刻了解食用菌最适生长条件,减少污染,提高产质量。这就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具体体现,注意食用菌生产中的每一个细节,目标是完美和极致,尽量做到最好。食用菌行业需要“工匠精神”,我们用“工匠精神”的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工匠精神”的食用菌人!
食用菌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是我国建所最早、科研体系完备、学科门类齐全、人员层次较高、综合技术力量较强的食用菌专业研究所。历年来,涌现了陈梅朋、何园素、潘迎捷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研制成功香菇、草菇、木耳、银耳纯菌种,建立推广了三级菌种扩繁生产体系;创造性地发明了香菇代料栽培技术;首创了香菇菌丝体压块栽培技术并筛选了配套品种;历年来,选育出多个香菇、双孢蘑菇、灵芝、金针菇等优良品种服务于中国食用菌产业。我们是八零后、九零后的青年,我们是21世纪跨进农科院的天之骄子,我们要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引下,传承食用菌精神,做思想上靠得住、行动中跟的上、作风上过得硬、科技上有创新的食用菌人。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