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山寨”食品借搭售冒头
近期,有消费者反映:“远看是金典牛奶,近看却发现是全典牛奶”“包装很类似,也是橙汁,名字却叫橙果粒”……“山寨”食品是外观与正品类似,价格却便宜很多的产品,有的虽然是合规厂家生产,但有侵权嫌疑;有的没有生产资质,缺乏食品安全保障。
长期以来,“山寨”食品较多出现在农村市场。但近年来,“山寨”食品在网购、外卖以及一些线下零食店再次冒头,值得关注和警惕。 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山寨”食品蔓延至线上平台。不少商家将“山寨”饮料与餐食打包成套餐捆绑销售,部分商家还会使用“收藏店铺送饮料”或“低价加购饮料”等促销手段吸引顾客购买。导致“山寨”食品混入外卖平台、线上购物、直播间下单的赠品行列。
作为经常点外卖的上班族,吉林白山市读者刘女士反映:“几乎每次点外卖都会同时收到一盒没听过品牌的饮料,从线上看宣传照,包装同一些知名品牌的饮料很相似,拿到才发现是个听都没听过的品牌。喝起来口味也不同,有一股劣质香精味道。”刘女士表示,套餐比单点优惠不少,她只好每次都备注“不要送饮料”,但有时还会收到。也有消费者表示,在线上购物时,消费者无法直接观察商品,容易被“山寨”食品所误导,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随着网上销售蓬勃发展,“山寨”食品存在安全隐患,不仅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消费者维权困难。也对打击“山寨”食品提出了新挑战。
事实上,“山寨”食品除了消费者所说的口感不佳之外,还隐藏着食品安全隐患:如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生产标准代号五花八门、产品没有生产许可证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商家钻空子打“擦边球”,甚至用普通的消字号产品“碰瓷”正规药品,误导消费者,例如“咪喹莫特”变“咪奎莫特”,“安宫牛磺丸”冒充“安宫牛黄丸”,“蜂产品制品”被包装成“救命药”……。而且在在司法实践中,并非所有“傍名牌”的“山寨”食品都能被告上法庭。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诉讼事业部副部长李帆介绍,正规生产厂家往往有着规范、清晰、可追溯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而“山寨”食品在生产以及供销等环节往往比较隐蔽。这种情况增加了打击侵权和违法行为时的取证和执法难度。
针对这一乱像,专家表示:除了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食品造假者的处罚标准。加强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更高效地识别和追踪“山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链条,提高执法效率之外。“还应该加强社会监督,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不正规的食品。”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属实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消费者的监督积极性。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