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群导航
欢迎光临 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
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管理>科研团队>详细内容

科研团队

真菌毒素研究团队

来源:质标所 发布时间:2022-11-04 15:24:12 浏览次数: 【字体:

       团队成员:

       团队负责人:韩铮  研究员

       首席科学家:赵志辉  研究员

       研究室副主任: 聂冬霞  研究员

       团队助理:黄晴雯  助理研究员

       团队现有员工12名,高级职称7人(正高级4人),其中博士11人,硕士1人,汇聚了分析化学、临床兽医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食品科学等研究方向的专业人才。

a0bf90fd38ce49eeba9e12b2eb6caf9a.jpg

       使命:推动真菌毒素污染危害防控

真菌毒素污染危害是全球面临的挑战。在我国,真菌毒素污染也相当严重,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稻曲霉毒素等广泛存在于小麦、玉米、瓜果蔬菜等农产品、食品以及不同的动物饲料中,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给我国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针对我国真菌毒素防控重大科学难题,开展单种/复合真菌毒素的危害作用机制和风险评估研究,加强高效靶向性精准检测、非靶向性快速筛查和识别技术的研发,建立集“产毒-分离-制备-鉴定”于一体的真菌毒素标准物质制备技术,研究真菌毒素控制关键技术和产品,围绕产业链构建真菌毒素危害评估和防控技术体系,保障国家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

任务清单

1、新型/隐蔽型真菌毒素的危害机制

2、复合毒素及毒素与其它污染物的互作危害机制

3、真菌毒素快速精准识别关键技术体系

4、新型毒素发现及未知毒素筛查的非靶向关键技术

5、真菌毒素标准物质制备技术体系及新型标物产

6、真菌毒素控制技术和产品研发

研究领域

真菌毒素危害评价:针对新型/隐蔽型真菌毒素毒性释放机制不明的问题,完善真菌毒素毒性评价体系,构建细胞和动物毒性评价模型,揭示毒素的毒性释放机制。针对农产品中真菌毒素呈多种、复合污染的现象,深入挖掘常见真菌毒素低浓度复合暴露互作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寻找特征生物标志物,探索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对动物的行为、组织器官变化、细胞活性和相关功能及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而精准评价不同地区、不同健康状况、不同人群的复合真菌毒素的危害风险,为农产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的制定和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标准物质研制:针对我国食品中真菌毒素标准物质缺乏、长期依赖进口、严重影响真菌毒素检测效率和成本、制约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水平的提升的问题,聚焦原型、新型和隐蔽型真菌毒素,通过自主研发,在高产毒菌株构建、产毒条件优化、毒素富集纯化、微量靶标物和痕量干扰杂质识别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建立集“产毒-分离-制备-鉴定”于一体的真菌毒素标准物质制备技术体系,研制获得国产化、低成本、定值准确、可溯源的真菌毒素纯度标准物质和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打破国际垄断和贸易壁垒,推动我国真菌毒素标准物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快速发展。

监测和防控技术:针对农产品基质复杂、真菌毒素含量低、难监测难防控的问题,基于新型纳米技术、LC-MS/MS、LC-TOF-MS、光/电化学传感技术,构建集“精准识别-非靶向诊断-快速筛查”为一体的真菌毒素监测技术平台,实现不同农产品中痕量真菌毒素的全方位监控;研制具有抑菌产毒活性的天然活性成分、多菌肽和新型纳米脱毒剂,实现真菌毒素的有效防控和去除,并深入揭示活性物质的抑菌产毒分子调控机制和去除机理,为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同时,形成一系列可商品化产品(固相萃取柱,快速检测传感器等),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研究成果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真菌毒素风险评估创新团队,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卓越团队”。团队以“真菌毒素”为研究切入点,充分发挥了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在开展真菌毒素的危害评价和防控技术方面已有多年工作积累。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技兴农重大专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0余项,发表真菌毒素研究相关SCI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认证13项国家真菌毒素标准物质,获省部级奖励3项。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